炭疽杆菌是革兰阳性杆菌,大小为1~1.5μm×4~8μm,有荚膜,无动力。在血液或组织涂片中,本菌单一存在或菌数不等,相连成链,菌体两端平齐,链外覆盖着荚膜如竹节。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培养作涂片观察菌体呈长链状。本菌可形成芽胞,芽胞为卵形,游离前位于菌体中央。在活的动物体内不形成芽胞,但在尸检的肺切片中可见芽胞。游离的炭疽芽胞在干燥状态下可以存活多年。炭疽杆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生长,大多数菌株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培养4~9天可以完全形成游离芽胞。炭疽芽胞最稳定,气溶胶的衰亡率为0.1%/min。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材料,人的呼吸道半数感染量是2×104个炭疽菌芽胞,半数有效感染浓度(ECt50)为0.1mg·min/m3(4×1010活芽胞/g);在无防护条件下,呼吸一分钟可引起50%的人群发生吸入性炭疽。
炭疽杆菌可产生外毒素,其中含多种成分: ①致死因子。②保护性抗原。③水肿因子。这三种成分单独注射实验动物均无毒性,②和③协同引起组织水肿;①和②协同可杀死实验动物; 三种成分共存时既产生水肿又能致死。
炭疽杆菌的繁殖体抵抗力和一般细菌相同,芽胞抵抗力强,将芽胞混于灭菌细砂管中可作菌种长期保存。实验室常用1‰碘液或10%甲醛液杀灭芽胞,环境消毒需用含氯消毒剂,物理方法煮沸10分钟或干热140℃3小时可杀死芽胞。
炭疽杆菌芽胞和繁殖体都可感染人、畜,引起吸入型、皮肤型或胃肠型炭疽,特别是吸入型感染,不易早期确诊;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很高,故炭疽杆菌芽胞可以作为一种致死性生物战剂。1940年日本设在哈尔滨郊区的“731”细菌部队每月已能生产炭疽杆菌500~600kg。美国在侵朝战争中曾使用炭疽杆菌作为战剂进行攻击。1952年在辽宁由于美国飞机投掷带有炭疽杆菌的羽毛、杂物,曾使5人患吸入性炭疽和炭疽脑膜炎致死。1980年国外相继报道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事件,曾发生吸入性炭疽致几百人死亡,由疫情的一些特征推测,可能是一次和生物战研究机构有关的事故。
世界卫生组织顾问组将炭疽杆菌列为可能的生物战剂。美军将炭疽杆菌列为制式生物战剂,其代号为N(湿)TR2(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