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战剂的生物媒介是指用作散布生物战剂手段的某些吸血昆虫和动物贮存宿主以及某些机械传播病原体的昆虫。在生物战历史上,日本、美国都曾撒布过感染鼠疫杆菌的蚤类;美国还投掷过带炭疽杆菌的家蝇,感染鼠疫杆菌的田鼠和感染霍乱弧菌的文蛤等进行生物战。当前,微生物气溶胶技术已研究成功,今后使用微生物气溶胶进行生物战的可能性很大。但是,生物武器研究者并未放弃使用生物媒介。譬如媒介昆虫大量养殖和大量感染病原体的方法和技术已日臻完善,对蚊、蝇、蚤进行规格化的大量养殖,可能达周产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只。媒介昆虫的储存方法也有进展; 曾进行提高昆虫的耐寒性、耐药性及传播病原体效能的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和荧光标记方法研究从不同高度撒布后,蚊、蝇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分布规律; 研究高空携带与特殊环境条件对昆虫的影响等等。这些都说明撒布感染生物战剂的生物媒介仍有可能是进行生物战的一种手段。
可能用于生物战的昆虫、动物的条件有:①它必须是媒介种类。自然界某些疾病的传播有它特定的媒介虫种,这种媒介和病原体之间的生物学联系是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把本来不是生物媒介的虫种人为地使它变成生物媒介。②它是具有吸血习性或与人、畜关系密切、喜活动于人住区的种类。③它在人工养殖、人工感染病原体等方面均已获得成功,短时间内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大量感染生物战剂的个体的虫种。蚊、蚤两类昆虫中的某些种最可能用来进行生物战。此外,与人关系密切、能机械传播病原体的蝇、蟑螂也应受到重视。
生物媒介在生物战中的重要性如下:
目前认为最可能使用的20多种生物战剂中,一半以上为虫媒传染病或鼠源性传染病的病原体(见表),这些生物战剂都可以利用相应的生物媒介来撒布。在各类生物战剂中种类多、致病后治疗困难的又以虫媒病毒占突出地位。新发现的一些病毒病,如拉沙热与非洲一种鼠类
可能作为生物战剂的虫媒传染病病原体
病原体 | 媒介 | 宿 主 |
黄热病病毒 | 蚊类 | 猴类 |
立氏立克次体 | 蜱类 | 鸟类,野生哺乳类 |
*机械传播
(Mastomys natalensis)有关,马尔堡病毒能在伊蚊体内繁殖。拉沙病毒和马尔堡病毒都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可能的生物战剂。
不少生物战剂在昆虫体内能长期活存、繁殖甚至传代。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黄热病毒可在蚊体内保持3~4个月或更久。温带蛰伏和寒带越冬状态下的媒介昆虫又提供长期贮存病原体的机会,如曾经观察到某些蚊虫(淡色库蚊、白纹伊蚊等)可携带乙型脑炎病毒过冬; 苏联和美国的某些野鼠蚤在越冬期间可长期保持鼠疫杆菌。一些病毒、立克次体、细菌在蚊、蜱、蚤体内可以增殖,有的还可以经卵传递,使下一代虫体也带毒,如全沟蜱带森林脑炎病毒。此外,当地对某种战剂易感的野生动物受到撒布的生物媒介侵袭,动物受感染后再通过当地的媒介昆虫传给当地其他动物,如此辗转循环,形成人为的疫源地,从而造成长期危害也是可能的。
生物媒介具有一定活动能力,一般来说,蚊、蝇一次飞行距离可达1km,并能主动侵袭人、畜或污染人、畜的饮水、食物,从而达到散布生物战剂的目的。生物媒介还能主动趋避不利的外界条件(如恶劣的气候)从而减少生物战剂的衰亡率。甚至还可利用遗传工程方法培育耐寒或(和)耐药虫株来增强它们的活动能力,这是微生物气溶胶撒布方式无法比拟的。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人工感染方法,某种昆虫确能感染、传播某种病原体,使易感动物发病,而在自然情况下并未发现自然感染这种病原体的虫体存在,这种昆虫通常称作这种病原体的潜在媒介。如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是委内瑞拉马脑炎等脑炎病毒的潜在媒介。另一种情况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在甲地它是传播某种疾病的媒介,但该病分布较窄,在乙地仅有这种昆虫而无该病发生,自然界亦无自然感染的虫体,这种昆虫在乙地也是该病的潜在媒介。在我国,不少生物战剂所致的疾病迄今均未曾发生过,但传播这些疾病的媒介,如埃及伊蚊 (传播黄热病)、刺扰伊蚊 (传播东、西部马脑炎等)、尖音库蚊(传播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纹腿库蚊(传播裂谷热)、血红扇头蜱(传播落矶山斑点热)等在我国均存在,这些种类就是相应疾病的潜在媒介。所以,在生物战中,即使攻击一方是使用微生物气溶胶方式攻击,由于当地有对生物战剂的易感动物和潜在媒介存在,就可能发生该种生物战剂所致的疾病,又由于潜在媒介作用便可造成在易感动物和潜在媒介之间辗转循环的危险。此外,在自然界仅能由虫媒传播的病原体,虽然可以用气溶胶方式通过呼吸道感染人(或动物),但并不能造成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它的再传播也有赖于该病原体在自然界的媒介昆虫。综上所述,在遭到微生物气溶胶方式的攻击时,也必须重视杀灭当地的生物媒介,特别是潜在媒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