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受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污染的人员、物品及地段等,用化学、物理或机械方法破坏或除去毒剂的措施,称为毒剂的消除(decontamination),习惯上称消毒。
消毒是防化卫生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化学战条件下,可保证人员少受损害,武器、装备品、器材、物品少受污染,以保持战斗力。但消毒又是个困难而又费时的过程,因此,要尽可能地对人员、装备和物品加以防护,减少受毒剂污染的机会 。当人员遭受毒剂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消毒,以防止和减轻中毒,避免战斗减员。并应根据作战条件、时间和装备,首先对武器、用具和其它装备品进行局部消毒,人员才能与其接触,否则将间接受害。
后勤卫生部门的主要任务有: ①负责对染毒的伤员及其服装、装具进行消毒。②对本医疗单位染毒的卫生器材、车辆、地面和通道给予消毒。③参加对水和食物的检验和消毒工作,并对消毒后的质量进行监督,根据消毒后样品检验结果,确定能否饮用或食用。④对可疑染毒伤员,给以必要的洗消和医疗监护。⑤在进行各种物品的消毒时,指导及监督人员遵守安全规则。消毒任务既繁重又紧迫,为此,各级人员在平时必须严格训练,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消毒要领、消毒方法和消毒装备及材料的性能,才能在执行任务时运用自如。也要发动群众,掌握消毒方法和器材,进行群防群消。
消毒的基本原理 一是改变毒剂的化学结构,使有毒性的物质变为无毒或毒性低的物质;一是不改变其性质,而只是设法将其转移或避免与其接触,目的均为减轻或免受其毒害。基于此原理,可以采用各式各样的方法。
消毒方法 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种。
天然消毒法 天然消毒法是利用自然条件,如通风、日晒、雨水冲刷,使染毒物体上的毒剂自行蒸发分解,随风散失或被空气中的湿气所水解。不急用的大面积地面或物品染毒时,可用此法。
人工消毒法 人工消毒法则按染毒物体性质不同,分别选用化学、物理、机械或混合法消毒。在选用消毒方法时,应根据当时的战斗情况、物质条件、毒剂种类、染毒程度、消毒对象的性质和要求消毒的急需程度等而定。
化学消毒法:是用化学消毒剂破坏毒剂,使之成为无毒或毒性较低的物质。通用的消毒药物为次氯酸钙类如漂白粉等,能破坏现有已知的化学战剂。使用时先用水配成浆状或溶液,切勿用干粉与毒剂接触,否则剧烈氧化引起燃烧。此类消毒剂能腐蚀织物和金属。
物理消毒法:有高温(焚烧、煮沸、热空气)、吸附、溶洗或冲洗等措施。焚烧可破坏毒剂的毒性,对易燃物品,价值不大者,或经火烧后仍能使用者,可用此法。煮沸或热空气可使物体上的毒剂蒸发、分解或水解,服装等物品常用此法;吸附剂如漂白土,吸附性能很强,能将染毒物体表面的毒剂吸掉,可作为人员紧急洗消的装备品。活性炭可吸收水中的毒剂。因吸附剂不能破坏毒剂,被吸附的毒剂还有解吸附的可能,故用过的吸附剂须作消毒处理或掩埋; 有机溶剂如汽油、煤油、酒精可用以溶解洗去滞留在物体表面的毒剂,但对于多孔性物体,或是能被溶剂溶解的物品,均不宜使用。因溶洗方法消毒未能改变毒剂性质,故使用过的棉花、纱布须作消毒处理; 用水冲洗能把染毒物体表面的大部分毒剂冲洗掉,热水或加有洗涤剂的水,比单用冷水更为有效。
现在正在研究一种旨在将剧毒化合物 (包括神经性毒剂)转变成无毒物质的新消毒方法,称为微波消毒法。其消毒原理系利用微波能将简单气体物质如氢、氦或氮的自由电子,与有毒气体分子相碰撞先将其分解,其后又重新组合为无毒的新物质的分子。近年来,微波分解神经性毒剂或其模拟剂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因为使用这种方法不需要很高的温度,能够安全地处理工业和实验室里生成的有毒废物,较用焚烧法容易和经济。理虽如此,但仍未能付诸实用。此外,还有运用高温高速气流消毒法,即用涡轮发动机在近距离内对大型坦克等进行消毒,消毒速度较快。
机械消毒法:是将染毒层进行铲除、隔离或掩埋。隔离可用沙土、煤渣、树枝、稻草覆盖染毒层表面。掩埋则挖深度为10cm以上的土坑,把染毒物投入,并加过量漂白粉后掩埋。
混合消毒法:在洗消时,实际上经常应用的多属混合消毒法,即同时应用上述的几种消毒方法。例如人员消毒,先用纱布或棉花吸去皮肤上污染的毒剂后,再使用皮肤消毒剂洗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