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白蛉防制

白蛉防制
 
摘要: 白蛉属双翅目,长角亚目,毛蠓科,白蛉亚科的白蛉属。其体形似蚊,但较小,长约1.5~3.5mm(见图)。白蛉仅雌性成虫刺吸人或动物血液,为各种利什曼病,白蛉热与巴尔通体病传播媒介

白蛉属双翅目,长角亚目,毛蠓科,白蛉亚科的白蛉属。其体形似蚊,但较小,长约1.5~3.5mm(见图)。白蛉仅雌性成虫刺吸人或动物血液,为各种利什曼病,白蛉热与巴尔通体病传播媒介。我国由白蛉传播的疾病主要为黑热病,即内脏利什曼病。某些人被白蛉叮咬后,可出现荨麻疹样过敏反应,严重瘙痒,甚而导致炎症感染。

白蛉种类繁多,全世界不下600余种,但多数仅吸某些两栖或爬虫类动物血液,不刺叮人,与疾病传无关。在我国发现的31种(或亚种)白蛉中,仅以下4种具有医学重要性,应作为防制对象: ①中华白蛉: 为我国黑热病主要媒介。分布于长江以北广大黑热病流行区,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河西走廊与内蒙古部分地区外,均有存在,且常为当地优势蛉种。在平原地区为家栖,在山丘地区则偏向野栖。②中华白蛉长管亚种:我国仅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系南疆喀什等地区黑热病主要传播媒介,为家栖或近家栖蛉种。③硕大白蛉吴氏亚种: 为我国西北荒漠地区主要蛉种,是新疆塔里木与内蒙古额济纳旗等地自然疫源性黑热病传播媒介。④蒙古白蛉: 虽与黑热病传播无关,但因喜吸人血,且分布较广,故亦应作为防制对象。此类白蛉按生活习性,可分家栖与野栖两型,前者见于平原地区,常与家栖型中华白蛉并存,后者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与新疆克拉玛依等地荒漠内。

白 蛉

我国白蛉季节一般从5月开始,至8月或9月告终。高峰多于6月,某些地区可于8月再出现一较小高峰。家栖白蛉活动仅限于居民点,白天栖息在人房与畜舍内。偏向野栖蛉种,多栖息于村外或野外各种洞穴内,夜晚飞入村内侵袭人与牲畜,吸血后多飞回野外栖息。荒漠野栖蛉种,主要活动于野外,刺吸野生动物血液,人群进入亦可遭其叮咬。

白蚊孳生场所广泛而分散,室内外各阴湿洞穴与缝隙的泥土中,均可孳生,故杀灭其幼虫较困难。成蛉具较多弱点,如活动季节短,每年多仅有一个世代的繁殖; 对各种杀虫剂敏感,产生抗药性少; 一旦被扑灭后,短期内不易恢复等等。故药物防制应以杀灭成蛉为主。

白蛉的生态习性,特别是栖息与活动情况,常因蛉种不同而异,即使同种白蛉也可随地理环境不同而有差别,故防制时,须于了解当地蛉种分布及其生活习性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才可收到预期效果。我国早于50年代初即结合黑热病防治,广泛应用滴滴涕与六六六进行喷洒灭蛉,结果在以家栖蛉种为主的广大平原地区,中华白蛉与蒙古白蛉均已基本绝迹。我国西北山丘与荒漠地带,白蛉均属偏向野栖或野栖,化学药物灭蛉效果较差,故应着重采取各种防蛉措施。

化学防制 扑灭家栖的中华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与蒙古白蛉等,以室内滞留喷洒最为有效。各种杀虫剂如有机氯类的滴滴涕、六六六,有机磷类的杀螟松、倍硫磷、辛硫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混灭威等,对白蛉均有杀灭作用,但以滴滴涕残效最长,效果最好,六六六次之。5月中、下旬白蛉季节开始时,将村内所有住屋、畜舍、厕所等内部墙面及靠墙半米宽的部分屋顶喷洒一遍滴滴涕或六六六,可使村内白蛉杀灭殆尽,直至季节终了,不再出现。滴滴涕最低用量为1.5g/m2,六六六为0.15g/m2(丙体)。实验证明,在喷洒滴滴涕仅一遍的村庄内,八年后白蛉仍极稀少; 喷洒六六六的村庄内,虽第二年有少数白蛉出现,但至少须经5年才可恢复至喷洒前密度。其所以可获得如此优良灭蛉效果,主要因家栖型白蛉活动范围有限,多于30m以内,并常停留墙上,再加滴滴涕与六六六对白蛉具较长残效,喷洒一次可使当年白蛉遭受歼灭性打击。根据白蛉在喷洒墙面的接触试验与喷洒墙面剩余药量测定,上述剂量滴滴涕杀灭白蛉的滞留效能可保持两年之久,六六六残效虽不如前者,但亦足可控制白蛉至季节终了。在平原地区,若于白蛉季节之初,仅将村内一户及其四邻的室内外墙面与靠墙部分屋顶用滴滴涕喷洒一遍,也可使该户当年基本无蛉。

对山丘地区偏向野栖的中华白蛉,室内滞留喷洒效果因地而异,主要取决其偏向野栖的程度。陕北等地,村落分散,野外有大量中华白蛉存在,村内仅有少量白蛉栖息畜窑内。若用杀虫剂将村内所有畜窑等孳生场所喷洒一遍,可使村内白蛉密度显著下降,白天几乎绝迹,但夜间仍有大量白蛉从野外飞入。若用滴滴涕等残效较长的杀虫剂将村周围窑洞及其他可供白蛉栖息的洞穴喷洒一遍,当年洞内白蛉虽可消失,村内白蛉也显著减少,但次年村内白蛉又复增多,主要仍来自村外。其灭蛉效果不如平原地区。

对荒漠野栖蛉种,如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仅用滴滴涕、六六六或混灭威作室内滞留喷洒,不能阻止其夜间从野外飞入居民点。室内喷药仅可杀灭少数成蛉,对自然界白蛉密度影响不大。在荒漠农垦区,结合限制农业害虫,用飞机喷洒有机磷类杀虫剂,可使居民点内及其附近场所白蛉显著减少或基本绝迹。但因药物无残效,喷洒后10d内白蛉即可恢复至原来密度。当大批人群进入荒漠地区从事垦植或军事活动,于白蛉季节高峰期傍晚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地面或飞机超低容量喷洒,可有效地控制白蛉,但必要时需重复进行。在大沙鼠分布的荒漠区内,野栖蒙古白蛉等蛉种主要栖息于沙鼠洞穴内。黄昏前,将一整个沙鼠群落洞口加以封闭,仅留1~2个洞口,燃点杀虫烟雾剂吹入洞内,可杀灭其中白蛉。灯光诱杀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等野栖蛉种具明显趋光性,夜间飞入居民点室内,常集中于灯光周围活动。若于近光源1m范围内悬挂粘蛉纸,可扑灭大量入侵白蛉。环境防制 在荒漠地区,经大面积垦植,生境面貌不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白蛉即可逐年减少,最后甚至消失。如我国塔里木地区,原荒无人烟,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密度极高,其中部分地区经十余年垦植,白蛉密度已显著下降。

防蛉 具体方法可有: ①住屋安装细孔沙门、纱窗,或悬挂暗色帘子,可防白蛉飞入室内。卧床使用细纱蚊帐,睡时可免被白蛉叮咬。②夜晚于室内燃点蚊香或用艾蒿等野生植物制成的火绳,有驱蛉作用。③使用避蚊酯或驱蚊灵等驱避剂,驱避效果可维持2~3h。此法尤适山丘与荒漠地区野外作业人员用。将纤维乙酸酯丙酮溶液与驱避剂浸泡过的驱虫网披于帽上,露出面部,网末端垂至肩膀,可防白蛉等吸血昆虫侵袭。④西北山丘地区偏向野栖的中华白蛉具明显趋向牲畜的习性,以牲畜作为防护屏障,可减少对人的叮咬。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61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