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
 
摘要: 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主要代表是氢氰酸和氯化氰,因含有氰基故称为“氰类毒剂”。这类毒剂毒性强,作用快,可称为速效性毒剂; 又由于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短,故属暂时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的主要代表是氢氰酸和氯化氰,因含有氰基故称为“氰类毒剂”。这类毒剂毒性强,作用快,可称为速效性毒剂; 又由于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短,故属暂时性毒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军于1916年7月1日在索姆(Somme)前线,首次对德军使用了氢氰酸。当时德军装备有防护氢氰酸有效的氧化银过滤层面具,加上该毒剂的相对蒸气密度低,地面上的战斗浓度维持时间短,所以施放后未达到预期的杀伤效果。此后,对氢氰酸施放技术作了改进,以造成较高的战斗浓度。

鉴于这类毒剂在民用工业上有大量生产,施放技术有了改进和穿透滤毒罐能力较强等特点,外军仍把它列为制式毒剂。如今虽然出现神经性毒剂,氰类毒剂的地位并没有明显下降。故对其中毒的防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仍应予以足够重视。

氢氰酸的毒性较大。氯化氰蒸气密度较高,比空气重,不易燃烧,作为战剂则优于氢氰酸。氢氰酸水解很慢,可使水源染毒,酸或热可加快其水解,故可用煮沸法消毒。

这类毒剂分子中所含氰基,在与体内组织呼吸有关的细胞色素氧化酶a3结合时,破坏了组织对氧的正常利用,造成细胞窒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呼吸中枢,对这类毒剂尤为敏感,呼吸衰竭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死者的血液中含有很多未被组织利用的氧,皮肤呈粉红色,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病人相似。氢氰酸或氰化物的体内分布,都以血液内氰含量最高,其次为脑与心脏,并与中毒途径所在组织有关。氢氰酸中毒后可通过多种代谢途径使氰解毒。大部分可被肝、肾线粒体内的硫氰生成酶催化,成为毒性很低的硫氰酸盐而解毒。但是,这一解毒作用受到体内还原硫不足的限制。小部分可以原型经呼吸排出,或经其它途径转化成无毒产物。氰化物中毒的体内解毒能力是有限的,仍需及时抢救,才能挽救生命。

氢氰酸中毒症状取决于中毒时毒剂浓度高低,中毒时间长短和机体状态。高浓度氢氰酸中毒,症状发作很快,数分钟后就可死亡。氯化氰的中毒症状类似氢氰酸,但还有眼、鼻和呼吸道的强烈刺激症状;有时病人出现肺水肿症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窒息性毒剂光气。

氰类毒剂中毒发病急,应根据中毒史和临床表现,尽快作出初步诊断;并应与一氧化碳、神经性毒剂中毒和其他化合物中毒病例加以鉴别。除临床特点外,还可以从血中检出氰离子,尿、唾液和血液中硫氰酸盐含量明显增高加以确诊。初步诊断后,救治必须迅速及时;在染毒区应尽快给中毒者戴上面具,立即撤离染毒区;阵地抢救应使患者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或肌注一种新的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4-二甲基氨基苯酚(4-DMAP)。后续治疗应综合使用各种特效抗毒剂,其中包括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如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美蓝等),供硫剂(与氰基结合成无毒的硫氰酸盐,如硫代硫酸钠)和钴螯合剂(如EDTA-Co2)等。如治疗及时且得当,收效显著。但上述药物除亚硝酸异戊酯为吸入途径给药外,均需作静脉注射,且用量甚大,是其缺点。近年来,对氨基苯酚类化合物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这类化合物也属变性血红蛋白形成剂,以4-二甲氨基苯酚疗效较好,且可作肌肉注射,是一种有希望的抗氰药物。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480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