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刺激性毒剂苯氯乙酮

刺激性毒剂苯氯乙酮
 
摘要: 苯氯乙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装备的一种刺激性毒剂,代号为CN。苯氯乙酮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人员接触后迅速引起眼睛明显的刺激症状,大量流泪,故俗称催泪性毒剂。高浓度时对上呼吸道及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苯氯乙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军装备的一种刺激性毒剂,代号为CN。苯氯乙酮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人员接触后迅速引起眼睛明显的刺激症状,大量流泪,故俗称催泪性毒剂。高浓度时对上呼吸道及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苯氯乙酮(CN)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CS和CR对眼睛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参见“刺激性毒剂CS”,“刺激性毒剂CR”条)。由于CS、CR的出现,使苯氯乙酮的重要性降低。

苯氯乙酮常温时为透明至黄棕色固体,熔点54~55℃,沸点244~246℃。热稳定性良好,一般用热分散法造成气溶胶态使用。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烟雾态的苯氯乙酮为白色,有苹果花气味。

苯氯乙酮浓度极低时,对眼睛就有刺激作用,引起流泪以至强烈疼痛; 高浓度时,对上呼吸道和皮肤也有刺激作用。最低刺激浓度为0.3mg/m3; 十分钟不可耐受浓度为4.5mg/m3。苯氯乙酮毒性不强,人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剂量LCt50估计值为8500~11,000min·mg/m3。苯氯乙酮的主要中毒症状是眼睛刺激、引起烧灼感、流泪、眼睑充血、水肿、眼睑痉挛和羞明,浓度高时可引起暂时性失明。这些症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所有症状约在1~2h内消失。只有在高浓度下才会刺激上呼吸道,并可引起皮肤损伤(水疱形成)和肺水肿。液滴或颗粒落入眼内会引起腐蚀性烧伤和角膜混浊,并能导致视力损伤。落在皮肤上会引起丘疹和水疱性皮炎,及浅层皮肤烧伤。食用和饮用了苯氯乙酮污染的食物和水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防毒面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一般的风镜、口罩、毛巾等也有一定的防护效力。中毒后症状很快消失,一般不必进行专门治疗;需要时,可用水冲洗眼睛,绝对不要揉擦眼睛,以免引起机械损伤或加剧刺激作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523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