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防化卫生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当人员及服装污染时,均可引起中毒。因此,对人员和服装的染毒部分必须及时、迅速消毒。
根据污染人员和服装的毒剂性质不同,消毒的原则随之不同。对窒息性毒剂或者氢氰酸等暂时性毒剂,原则上不需要进行消毒。对糜烂性或神经性毒剂染毒,特别是后者危险性更大,必须及时进行消毒。
消毒分局部紧急消毒和全身洗消。局部紧急消毒是指染毒后立即使用制式个人防化包内的皮肤消毒剂,通过自救互救,对染毒的皮肤、眼睛,身着服装、鞋袜以及手中武器进行消毒,并继续执行战斗任务;全身洗消是在局部紧急消毒后,根据需要和情况允许,在专门设立的洗消站内进行全身洗消,也可利用浴室或河流进行洗涤。伤员在进行洗消前,应除去伤口上染毒较重的外层绷带,包上塑料薄膜或防水绷带,以防伤口进水。重伤员应先进行急救,待病情许可时再作全身洗消。
人员皮肤被神经性毒剂或糜烂性毒剂染毒时,迅速用带有漂白土的消毒手套,或用酚钠酒精溶液及二氯胺的羧酯溶液两者分别先后使用的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愈早愈好,争取在染毒后立即进行。如毒剂已透过衣服而渗到皮肤,应尽快脱去染毒衣服,直接在染毒皮肤上消毒。对衣服的染毒部位也要消毒或把染毒部分割去。当没有制式或其它的皮肤消毒剂时,可先用干毛巾、布片、手纸等吸去皮肤上可见或可疑的毒剂液滴,然后用水冲洗,或用肥皂、洗衣粉等弱碱性水溶液洗涤;无水时,就使用布、手帕、手纸或干净的泥土多次吸除,以减轻伤害的程度。胶粘毒剂染毒皮肤时,可用消毒手套或活性白土消毒。当眼睛染毒或可疑染毒时,都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用0.2%一氯胺水溶液或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作洗消剂,效果则更好。在染毒区内洗眼,应用水壶中水快速冲洗,冲洗后立即戴上防毒面具。用于眼的洗消剂,也适用于染毒的口、鼻及伤口的消毒。
服装质料疏松多孔,则毒剂液滴能很快渗透进去,毒剂蒸气也很容易被吸附。紧急情况下可脱下染毒服装,对毒剂液滴染毒的部位用装备的个人消毒包内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也可用剪刀或小刀将染毒部位剪割掉。染毒严重的服装应即时脱下,并集中于指定地点,在战斗间歇时再作消毒处理。
常用消毒方法有:(1) 煮沸消毒法。将染毒服装在2%碳酸钠水溶液中煮沸20~30min,然后水洗、晾干。
(2)热空气消毒法。热空气消毒法就是把染毒的服装、装具放在消毒室内,向室内通入一定温度的热空气,使毒剂不断蒸发或分解。消毒室可利用密闭的小房子,也可在地上挖消毒坑,或用木板、竹子等做成消毒柜。为了把蒸发出来的毒剂蒸气排出去,要不断换气。换气速率通常是1~2min换气一次。不同质料的服装用热空气法消毒所需的温度和时间见下表。
热空气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
消毒对象 | 消毒温度(℃) | 消毒时间(h) |
皮革、毛皮制品 | 55~60 | 6~8 |
(3) 洗涤消毒法。对棉布、合成纤维和橡胶制品,可在加有肥皂或洗衣粉的热水内浸泡1h,洗涤、晾干。
(4) 自然消毒法。将染毒服装晾于野外无人处,利用日晒和风吹促使毒剂不断蒸发或分解。当服装吸附毒剂蒸气时,夏季晾2~3h,冬季晾5~6h即可。对染有毒剂液滴的服装,自然消毒比较费时,夏季约需几天,冬季约需1~2个月。
在对人员、服装、物品、水、食物等进行消毒时,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守安全规则。作业场地尽可能在室外,并远离人口稠密区、水井和饮用水源。如在室内作业,应有良好的通风。作业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器材,备有消毒和急救的药品。事先掘好排水沟及渗水坑。作业人员站在上风方向处。作业时,身体避免与染毒物体直接接触。不要在作业场所饮水、进食、吸烟和大小便。工作完毕后,将要销毁的染毒物品存放在规定的坑(箱或袋)内,加入漂白粉类药品,然后用土掩埋; 对作业场地、防护器材及作业用品等进行洗消。最后,将排水沟、渗水坑等妥善处理。作业人员工作完毕后应进行全身洗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