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传染期

传染期
 
摘要: 传染期是传染源主动地或被动地将病原体排至外环境的整个期限,它是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流行病学指标,在实际防疫工作中,非常重要。

传染期是传染源主动地或被动地将病原体排至外环境的整个期限,它是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流行病学指标,在实际防疫工作中,非常重要。

传染期的实际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决定患者的隔离期限:即按此期将患者隔离到传染性确实终了为止。②追查传染源及接触者: 即根据传染期及潜伏期找出传染源,并确定在这段时间内凡与该传染源有接触历史的人,即有可能受到传染的人。

多数传染病的传染期与发病期是一致的,如流行性斑疹伤寒、登革热、鼠疫等,这些病大多起病突然,整个发病期也就是它的传染期。但有些病在临床症状出现后一定时期才有传染性,如伤寒、疟疾等。传染期开始和终止的早晚各病也不相同。有的开始较早(病灶在粘膜的传染病),在潜伏期末即已有传染性,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有的终止较晚(病后能成为携带状态的病种),这类病即使已进入病程的恢复期,仍可传染他人,如白喉、伤寒等。

有的传染病到了病程后期即使能分离到病原体,但其传染性已极小,如猩红热;有的传染病人畜共患,由于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动物,所以患者虽在临床发病期,也常常不传染人,如狂犬病、炭疽、布鲁菌病等。由副溶血弧菌、葡萄球菌及肉毒杆菌等引致的食物中毒,因症状系由毒素所引起,所以患者发病期也不直接传染人。因此,虽然多数情况下发病期排出病原体多、且传染性强,但并非一概如此。有些传染病于再次复发时又有病原体排出而传染他人,如单纯疱疹、鹦鹉热等;有些病的患者死后还有传染的危险性,如解剖炭疽尸体时,由于病原体暴露于空气之中而产生大量芽胞;埋得不深,即可通过污染的土壤而继续传播。

传染病的传染期是通过观察和推算而得。观察易感者与不同时期(潜伏期、发病期、恢复期)的感染者接触后能否获得传染,以判定是否处于传染期。观察并比较传染源在各期中二代发病率之高低,以判定各期中传染力之大小。此外,对传染源连续地进行病原学检查,亦可较准确地确定其传染期限。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85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