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氮芥中毒及其防治

氮芥中毒及其防治
 
摘要: 氮芥属糜烂性毒剂。氮芥原指一类毒剂,包括双(2-氯乙基)-乙胺(代号HN-1)、双(2-氯乙基)-甲胺(代号HN-2)和三(2-氯乙基)-胺(代号HN-3)。一般所指的糜烂性毒剂氮芥仅为HN-3,其化学结构式是N(CH2CH2C1)3。

氮芥属糜烂性毒剂。氮芥原指一类毒剂,包括双(2-氯乙基)-乙胺(代号HN-1)、双(2-氯乙基)-甲胺(代号HN-2)和三(2-氯乙基)-胺(代号HN-3)。一般所指的糜烂性毒剂氮芥仅为HN-3,其化学结构式是N(CH2CH2C1)3

对人毒性 氮芥对人皮肤的毒性比芥子气小,愈合较快。全身中毒毒性则比芥子气大些。人皮肤染毒后吸收中毒的致死量约为20mg/kg,口服2~6mg可引起恶心、呕吐;剂量为2mg/kg时可以致死。

液滴态氮芥对人皮肤的毒性


损伤程度

染毒密度(mg/cm2)

红 斑
小水疱
严重损伤

>0.01
0.5
1~3


人氮芥呼吸道吸入的毒性


暴露时间(min)

致死浓度(mg/L)

5
15
60
180

0.2~0.8
0.12
0.06~0.07
0.02~0.035



毒理作用 氮芥的毒理作用机理与芥子气类似,主要是与体内许多细胞成分包括核酸、蛋白质、某些生物胺等的亲核中心起烃化反应,能使DNA分子结构扭曲和裂解,产生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一般认为烃化反应主要有两种途径,即SN1和SN2亲核取代反应。在SN1反应中第一步是烃化剂缓慢地离子化形成正碳离子(离子), 第二步是正碳离子很快与亲核中心结合。因此烃化速度不决定于亲核剂浓度的高低,而决定于烃化剂本身离子化的速度。SN2反应的烃化速度受亲核试剂浓度的影响很大,并不生成正碳离子,而是烃化剂与亲核试剂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然后迅速解离,生成烃化产物,这两类反应的过程虽然不同,但其最终产物是相同的。然而上述两种烃化反应途径对于烃化剂的生物效应则有明显的影响。SN1反应离子化速度高,其生物学作用快,对染毒局部细胞杀伤作用强。对远隔部位的细胞,由于正碳离子的迅速减少,其作用降低,芥子气的烃化反应主要是SN1反应。SN2反应对细胞的杀伤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选择,对远隔部位组织细胞有较明显的杀伤作用; 氮芥的烃化反应主要是SN2反应,因此吸收后对淋巴及造血组织的伤害作用比芥子气更突出。此外,氮芥抑制胆碱酯酶活力的作用比芥子气强,因而较大剂量中毒时常导致惊厥。

总之,与芥子气比较,氮芥的毒理作用特点是对皮肤的损伤作用比较轻,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较强,而全身性吸收中毒作用比芥子气严重,又因其抑制胆碱酯酶的作用比芥子气强,较大剂量中毒容易产生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

病理变化 氮芥对机体的伤害与芥子气很相似,因毒理作用均为β-氯乙基键与多种亲核物质起烃化反应之故。病理改变可参见芥子气损伤各条。皮肤损伤一般较芥子气为轻,尤其是蒸气态。眼损伤较严重。这些特点除由于上述氮芥的毒理作用特点外也决定于氮芥挥发性较芥子气小,持久性较芥子气长,水中溶解度较芥子气低,难水解,而且水解的中间产物都有一定的毒性。

临床特点和诊断 氮芥皮肤染毒局部作用比芥子气轻,作用较慢而愈合较早。蒸气态中毒皮肤的局部作用不明显,一般不致引起皮肤损伤,只引起短时间的刺激和轻度红斑。严重蒸气或液滴态染毒后6~12h逐渐出现红斑,开始时无其它感觉,经数小时后才有轻度烧灼感及痒,第一昼夜变为浅表水疱。除非大剂量染毒,通常水疱不融合,水疱液吸收形成干痂,痂下愈合,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染毒严重时可有继发感染,可出现溃疡。眼对氮芥蒸气比较敏感,对皮肤及呼吸道尚没有明显作用的剂量,对眼就有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比芥子气出现得早。轻度或中度染毒后20min内引起轻度刺痛和流泪,症状时隐时现,直至2~3h后变成持续性,8~10h达到高峰。严重染毒后,立即出现症状,并持续发展24h或更长。液滴态毒剂染毒时,轻者引起睑结膜和球结膜红肿,角膜表层雾状混浊,经常出现刺激症状,流泪、深部眼痛、瞳孔缩小和羞明,重者在上列症状之后有虹膜点状出血,角膜上皮脱落,荧光素液滴眼可见点状染色区,甚至角膜局部坏死,并可能导致穿孔。

氮芥呼吸道损伤和芥子气相同,损伤程度也是沿呼吸道向下递减,但潜伏期较短,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相当明显。严重损伤者可能深达细支气管和肺泡,引起肺水肿,但少见。继发性感染却经常发生。由呼吸道引起全身性吸收作用比芥子气明显。

氮芥对消化道作用与芥子气基本相同。误食或由于全身吸收作用都可引起肠道损伤,消化道粘膜发生水肿、充血和坏死反应。人食入氮芥2~6mg会引起恶心和呕吐。2mg/kg可致死。氮芥经消化道的吸收作用比芥子气更明显。

氮芥的全身吸收作用比芥子气严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很突出。在严重的急性中毒后,很快发生不安、兴奋、反射增加、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然后全身阵发性痉挛,最后转为抑制、麻痹、失去知觉,死亡可能在3~5天发生。在外周血液,表现一过性白细胞增加,很快出现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渡过危险期后,淋巴和造血组织的恢复较快。在较小剂量的吸收作用下,可能发生延缓型损伤,其特征是消瘦、恶病质,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减少,以及实质性器官变性。

与芥子气中毒一样,氮芥中毒的诊断,也是根据伤员的中毒史、临床症状、化验检查和毒剂检定。与芥子气中毒的鉴别诊断,除毒剂检定外,注意分析临床症状,是可以鉴别的。氮芥中毒对皮肤损伤较轻,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较强,而吸收作用则严重,可以引起惊厥,这在芥子气中毒病例中是少见的。

防治 氮芥中毒的预防、急救和治疗与芥子气中毒基本相同,可参见芥子气各途径中毒的急救治疗,但要注意下列各点:①氮芥的挥发度比芥子气小而持久性较长,吸收作用强。因此,如果没有进行早期皮肤消毒,即使染毒已达2~3h,也应进行消毒,甚至红斑已出现,为了防止或减轻吸收中毒,即使会加重局部反应也要进行消毒。②氮芥液滴落入眼中,即使在染毒区内,也要立即冲洗除掉毒剂,否则预后不良。③氮芥吸收到体内后,在血中的半衰期比芥子气长一些(约13~20min),尽早给足量的硫代硫酸钠,其疗效较好。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811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