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流行病 >>啮齿动物生态行为

啮齿动物生态行为
 
摘要: 防制有害啮齿动物,需要详细了解靶子动物的生态行为,否则就无法确定其主要栖息场所、食物来源、最易控制的环境因素,以及何时使用何种毒饵等等

防制有害啮齿动物,需要详细了解靶子动物的生态行为,否则就无法确定其主要栖息场所、食物来源、最易控制的环境因素,以及何时使用何种毒饵等等。防制方案制定与效果评价,均须以防制对象的生态学知识为依据。啮齿动物种类繁多,生态行为各异,现仅以家栖鼠类为重点并就某些与灭鼠有关的共性问题概述于下。各种鼠类的特殊习性,请参阅对该种鼠的防制条目。

繁殖 啮齿动物繁殖特点为性成熟快,妊娠期短,分娩后即发情受孕。多数种类一年多胎,每胎产仔数很多。因此,在食物丰富,筑巢隐藏条件良好时可发生爆炸性繁殖,种群增长迅速。曾有以计算一对鼠每年可繁殖多少后代(譬如15,552只)以表示其繁殖能力,但此法并不反映事实真象,因任何动物繁殖均不能不受环境因素限制。正确方法应于当地各季节捕捉一定数量个体,解剖检查生殖器官,弄清每胎平均仔数、妊娠期、生长率、性成熟期以及个体生殖能力持续时间等资料,计算每年每头母鼠平均产仔头数。

据各地调查资料,褐家鼠成年雌鼠妊娠率为10~30%,平均每窝仔鼠数为7.9~9.9只,每年每只成年雌鼠妊娠频度为2.2~6.4次,每年每只雌鼠产仔18.5~53.4只。由于断乳前幼鼠死亡率高,实际加入种群的新成员数较此为少。雌褐家鼠出生后60~90d性成熟,雄褐家鼠出生后95d睾丸从腹腔下降到阴囊内。屋顶鼠与黄胸鼠的繁殖资料和褐家鼠大致相同,但平均每窝仔鼠数较少,妊娠频度较高。小家鼠的妊娠率、妊娠频度均较褐家鼠大。幼鼠出生后30~60d性即成熟,其种群增长非常快速。某些年分其种群数量大得惊人,一般称为鼠年。我国新疆地区1967年曾爆发一次鼠年,至今尚未再次出现,其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了解。

死亡 研究自然界啮齿动物的死亡情况较难,目前仅有部分家栖鼠类资料。褐家鼠有5%个体可存活12个月,死亡机率为0.95/年。屋顶鼠死亡机率为0.97/年。小家鼠死亡率,夏季每月超过20%,其种群成员更替较频,2个月内的死亡率约为50%,平均寿命为100d。

种群数量变化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波动虽受外界环境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结构,包括性比例、各年龄组比例与一年中生殖活动时间所占比例等。环境因素,如食物与天气,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亦通过种群结构起作用。种群结构对疾病的传播也很重要。种群中仅部分个体起宿主与媒介作用,因此在传播疾病方面有时种群结构较种群密度更为重要。如同一种群,冬季成年个体比例大,抗体滴度高,疾病在鼠间流行较难; 春季幼鼠比例大,抗体滴度低,疾病在鼠间流行较易。因此,控制兽疫流行与种群数量均须深入研究种群结构的作用。活动 动物觅食与日常活动范围称为活动圈。对入侵者予以强烈攻击,即使同种个体亦无例外地被排斥出境,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更小范围,称为势力圈。掌握活动圈与势力圈的资料,对了解动物种内与种间的接触以及与媒介节肢动物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为制定防制计划、决定毒饵与捕鼠器投放间隔大小、预测灭鼠后鼠类再迁入的距离与抗药性鼠种扩散速度等的重要依据。家栖鼠类活动圈一般均较小。褐家鼠约为30~50m,屋顶鼠15~50m,小家鼠3~10m,其大小取决于栖息地的食物、水源与隐蔽场所多少。一般活动圈与势力圈愈小,毒饵与捕鼠器愈难起作用。幼鼠分居为另一类活动形式,对兽疫扩散亦可起重要作用。

家栖鼠类行为 家栖鼠类行为较复杂,主要由一系列互相对立的作用所组成,如好奇的探索与回避,取食与拒食,聚集与搏斗等。从鼠类防制观点出发,应对此类行为进行了解与研究。

家栖鼠对环境有强烈探索行为。如熟悉环境以便迅速逃入隐蔽场所,品尝选食沿途遇到的食物与水源等等。此类好奇探索行为虽有助于鼠类生存,但也使毒饵与捕鼠器可较好发挥作用。与此相反的行为为新物反应,即对新发现物体往往回避、恐惧、不敢接近。此行为于种群不大,鼠道明显场所较易观察到。如于鼠道上放一无害小木片可吓退鼠类,使之数日不敢接近,甚至改道而行。又如,褐家鼠可回避滴滴涕粉剂处理的粉带与捕鼠器,拒食新投放毒饵等等。屋顶鼠亦有此新物反应。小家鼠不明显,故较易被捕鼠器捕杀。

家栖鼠类味觉与人相似。有多种食物时,可根据营养选食。对环境中的食物,多先少量品尝后才逐渐增加每次摄食量,缩短间隔时间。其摄食量常取决于食物的生理效应与适口性。如食物中含有毒物,摄食后产生不适感,即停止进食,并可将此不适感与所食食物联系,不再取食。此现象称为拒食性。拒食时间一般可持续半年,某些可终生拒食。此现象多与食饵相联系,往往和毒物无关。小家鼠摄食行为零散,每次取食量更少,即使对熟悉食物亦然如此。此类摄食行为不利于急性灭鼠剂毒饵灭鼠。

此外,鼠类出于安全感,多将块状食物拖到隐蔽场所啃食,故毒饵宜制成细小颗粒或大块,使之无法拖走,以节省用量。

鼠类群体行为的主要表现,除势力圈外,尚有等级行为。在低密度与中等密度鼠群中,等级高并占统治地位的雄鼠通常均占有数只雌鼠,并据有洞系与跑道,作为自己的势力圈。雌鼠一般仅守卫自己窝巢,哺育幼鼠时也守卫自己的活动圈,拒绝其他个体进入。占统治地位的雄鼠,一般均生活于食源丰富,筑巢荫蔽等条件优越的地区。等级低的个体,特别雄性个体,常被排斥于条件差的边缘地带。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向外扩散与迁移时,对扩散与迁移个体因未建立起势力圈,种内斗争激烈,加之食物缺乏,容易感染疾病或被天敌捕食,死亡率很高。鼠类的群体行为使种群中的个体不可能于短期内均与毒饵或捕鼠器接触,因此为灭鼠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37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