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皮肤组织

皮肤组织
 
摘要: 皮肤组织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连接处呈不规则波浪式结构,表皮细胞突向真皮部分称钉突,真皮向上伸入表皮部份称乳头。

皮肤组织包括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表皮与真皮连接处呈不规则波浪式结构,表皮细胞突向真皮部分称钉突,真皮向上伸入表皮部份称乳头。

表皮 位于皮肤最外层,由角朊细胞、黑素细胞、郎格罕细胞及麦克尔细胞等组成。角朊细胞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底层、棘层、粒层及角层。在角层较厚之掌跖部尚有透明层。角朊细胞自基底层向角层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其形态大小各异。所谓“表皮生发层”,包括基底层、棘层和粒层。树枝状细胞包括有黑素细胞及郎格罕细胞。

角朊细胞 来源于外胚叶。①基底层:为一层圆柱状细胞,互相平行呈栅状排列,细胞内黑素含量与肤色深浅有关。电镜下细胞之间有桥小粒互相连接。细胞底部有半桥小粒附着于表皮下基底带。正常基底层细胞可出现核分裂。②棘层:由5~10层多角形细胞镶嵌排列而成,位于基底层之上。细胞向上转移时逐渐由多角形转变为扁平形,其长轴与皮面平行。细胞之间有细胞间桥相连接,电镜下称桥小粒。桥小粒每端各有一电子致密附着片,由增厚的细胞膜及致密的细胞质构成。桥小粒中心有细胞间粘合物含糖蛋白及脂蛋白。棘细胞的胞浆内张力细丝,附着在桥小粒的附着片,其两端游离在细胞核附近的胞浆内。张力细丝是角蛋白的前身。③粒层: 为2~4层扁平或菱形细胞。细胞间有桥小粒连接,胞浆内充满深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系沿张力细丝的核糖核酸蛋白颗粒聚集而成。在角化过程中,透明角质颗粒形成原纤维间物质,将张力细丝粘合,形成角蛋白。颗粒细胞内尚有被膜颗粒,含酸性磷酸酶及磷脂等。在粒层近表面边缘部分,被膜颗粒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间隙中,组成膜样结构,使邻近细胞膜粘合不易分离,亦不易被水透过。④角层: 透明层、角层为表皮最外层,由扁平无核角化细胞组成板层状结构,嗜酸性染色。掌跖角层较厚部位HE染色在角层下有一薄的均质性嗜酸性带、称为透明层,它有丰富的磷脂蛋白,对水的透入起生理屏障作用,透明层也称“联合层”。角层上部又称“分离层”。

正常基底层和棘层细胞可分裂,称生发细胞。生发细胞再生约需19天,然后细胞自基底层向颗粒层转移,需时约26~42天,通过角层约需14天,故表皮细胞更新时间约为59~75天。

黑素细胞 来源于神经嵴,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核呈圆或椭圆形,染色质较致密,胞浆透明,故又称透明细胞。其胞浆有树枝状突,伸向周围角朊细胞间隙之中,亦称树枝状细胞。胞浆内没有张力细丝及桥小粒,但在基底部有类似半桥小粒结构。细胞内有黑素体,含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经羟化作用转变为3,4-羟苯丙氨酸,即多巴。多巴经氧化为多巴醌,再经氧化聚合成为黑素。黑素颗粒渐移至树枝状突顶端,被角朊细胞伸出伪足样胞浆包围,最后将其吞噬,致黑素颗粒散布于角朊细胞内。

郎格罕细胞 形态似黑素细胞,但位于表皮上部,可能来自中胚叶。多巴反应阴性,ATP酶反应阳性。细胞核外形不规则,胞浆内有郎格罕颗粒。关于此细胞的功能尚有争论,现一般认为有吞噬功能。

麦克尔细胞 位于表皮基底层,圆形或卵圆形,核分叶。胞浆透明,内有特殊颗粒。胞浆膜有短的棘状突。胞浆内张力细丝较少,有桥小粒与角朊细胞相连,但基底面无半桥小粒。细胞基底面与无髓神经轴突接触,此细胞可能属于神经感受器。

表皮下基底带 用过碘酸锡夫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表皮与真皮乳头间有一薄的均质性区,称表皮下基底带,厚约0.5~1μm。用地伊红及银染色,基底带内有淡色弹力原纤维及网织纤维带。电镜检查示表皮下基底带包括有基底细胞浆膜的半桥粒,透明板,基板及基板下纤维成分。透明板为一电子透明带,在基底层细胞浆膜与基板之间,厚约35~45μm。基板为细纤维包埋于无定形颗粒物中组成的电子致密层,厚约35~45μm。基板下纤维成分包括锚原纤维,微原纤维束及胶原纤维。

表皮基底层细胞基底面呈指状突向真皮,胞浆内张力细丝伸向细胞底部半桥小粒附着片。半桥小粒处有锚状丝自细胞浆膜外叶穿过透明板达基板。基板下纤维成分中,锚原纤维一端止于基板,与基板纤维形成网,另一端伸入真皮,或在真皮内形成纤维网,偶尔它环绕胶原纤维,重附于基板上。微原纤维束常自基底细胞浆膜突入真皮处,垂直或斜行深入真皮,因此表皮与真皮紧密联系。

真皮 真皮来源于中胚叶,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与基质、细胞等组成。真皮分两层,其上部接近表皮处称乳头层,下部称网状层。两层之间并无明显界线。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平滑肌(立毛肌)和毛发、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

胶原纤维 是真皮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皮肤干重的75%。它使皮肤具有柔韧性。常规HE染色呈淡红色。在真皮乳头层处,胶原纤维束细小,延伸方向无定; 到真皮网状层,纤维束较粗,走向与皮面平行,并互相交织成网状。胶原纤维由胶原蛋白分子构成,含有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等。胶原蛋白分子可分四型。真皮胶原纤维属Ⅰ型。Ⅳ型构成基板。

弹力纤维约占皮肤干重的2~4%。 HE染色不能显示。其直径细小,呈波浪状。它在真皮下部与皮面平行,但在真皮上部乳头内则垂直延伸,终止于真皮与表皮交界处的下方。弹力纤维富有弹性,牵拉或压缩松开后能自行恢复原状,使皮肤具有弹性。

网状纤维 由Ⅲ型胶原蛋白分子构成,属细小的胶原纤维,HE染色不明显,用硝酸银浸染为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在皮肤内数量少,仅占皮肤干重的0.4%。真皮内仅有少量网状纤维分布于汗腺、皮脂腺、毛囊、皮下脂肪细胞周围及血管周围。在真皮与表皮交界之基底带,网状纤维较明显。

基质 为一种无定形胶样物质,充填于真皮胶原原纤维及胶原纤维束之间。正常皮肤中含量少,它主要含无硫酸盐性粘多糖(如透明质酸)及硫酸盐性粘多糖 (如硫酸软骨素)和中性粘多糖。透明质酸粘性很强,有保持组织间水分的作用,并可形成凝胶状,可对纤维束起粘合滑润作用及保护组织不受病原菌侵入。

真皮细胞 真皮内有以下三种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可形成胶原蛋白分子,在细胞间质聚合形成具有横纹的胶原原纤维,胞质内含有颗粒状PAS阳性物质,可能含有粘多糖。它们从细胞排出后与基质形成有关。此细胞能分泌胶原蛋白酶和弹性纤维酶,参与真皮三种纤维及基质的更新或改建。成纤维细胞能沿纤维滑动,细胞收缩可使创口愈合。②组织细胞或称巨噬细胞: 当异物或抗原进入皮肤后,巨噬细胞向该处移动,吞噬异物、细菌及清除破坏的组织碎屑等。若异物较大,不能吞噬,则多个巨噬细胞融合,形成大的多核巨细胞将异物包围。③肥大细胞: 胞质内有嗜碱性颗粒,含肝素、组胺及慢反应性物质等。主要分布在毛细血管附近。当它受到抗原或某些药物等刺激时,释放组胺,使毛细血管内皮间隙加大,血浆及白细胞大量渗出,使皮肤局部红肿,出现风团。

皮下组织 由大量脂肪细胞及疏松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结缔组织与血管构成纤维束,形成纤维小梁将脂肪细胞分隔成小叶。脂肪细胞内充满脂肪滴,胞核被挤至一侧,在制片过程中脂滴溶解,故切片中脂肪细胞呈空泡状。

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有汗腺、皮脂腺,毛发与指(趾)甲。

汗腺 分小汗腺和大汗腺两种。除唇红缘、小阴唇、包皮内侧及龟头等处以外,小汗腺分布于全身,尤以掌、跖及腋下最多。汗腺分腺体及导管两部分,腺体位于真皮下1/3或真皮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导管起自腺体向上呈螺旋和直线形延伸至表皮,在皮肤开口处称汗孔。小汗腺分泌汗液,有调节体温和排泄作用。大汗腺分布在腋窝、乳晕、肛门及外生殖器等处。组织结构与小汗腺相同。通常开口于毛皮脂腺囊,偶尔亦直接开口于毛皮脂腺囊附近的皮肤表面。大汗腺在青春期发育,发挥功能。

皮脂腺 皮脂腺除掌、跖外,分布全身,而以头面、胸及上背部较多。它位于真皮上部,腺体如梨形小叶,导管开口于毛囊,在唇、乳头、龟头、小阴唇处直接开口于皮面。皮脂腺细胞浆内有脂肪小滴,当细胞破裂释放脂肪滴,成为皮脂,经导管进入毛囊,自毛囊口排出皮肤表面。皮脂含甘油三酯,少量磷脂,脂化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皮脂可乳化水分,形成脂水薄膜润滑皮肤。

毛发 毛发分长毛(头发、腋毛、阴毛)、短毛(眉、睫、鼻毛)和毳毛。毳毛柔细、除掌、跖、乳头及指(趾)末节以外,分布全身。毛发由毛髓质、毛皮质及毛小皮组成。毛发露出皮肤表面部分称毛干,皮内部分称毛根。毛根下端膨大称毛球。毛球底部凹入部分称毛乳头,有真皮结缔组织及血管神经进入,以营养毛发,维持毛发生长。毛根在皮肤内被一管状囊包绕称为毛囊。毛囊由结缔组织和毛囊上皮组成。分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及纤维毛根鞘三层。

毛发的周期性生长分退行期、休止期及生长期。退行期开始时毛球核分裂活性消失,停止产生黑色素。毛球收缩,毛乳头游离。毛发向上移动,毛囊下部萎陷。纤维毛根鞘比毛皮质更早停止生长,故毛发下端由外毛根鞘形成的密角蛋白包绕,毛发呈棒状。继之上皮细胞束向上收缩,直至毛球向下仅呈一小突,称继发性胚芽。真皮毛乳头亦向上移动,在继发性毛胚芽之下,此时为休止期约三个月。当生长期开始时,继发毛胚芽细胞分裂伸长,与原萎陷的毛根鞘及真皮毛乳头皆向下生长。毛胚芽下端被毛乳头陷入,形成新毛球,毛母质细胞分化形成新的毛发。头发的退化期约2~3周,末期数月,生长期平均4年左右。正常头发约80%属生长期。

指(趾)甲 可分为甲板与甲根。位于甲床之上。甲板两侧皮肤形成嵴状隆起,称为甲廓。甲廓与甲床之间隙称甲沟。甲板位于指(趾)端,后部有半月形白色区称甲半月,甲根包藏于甲上皮皱褶之下。甲床由表皮生发层与真皮组成。甲根部生发层特别厚,是指甲生长的基部,称甲母。甲板则由表皮角化细胞组成,角化细胞排列致密而透明。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64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