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NH3)为无色、有强烈辛辣刺激气味的气体。分子量17.03,比重0.597,沸点-33.5℃。爆炸极限16~25%(容积)。易液化,其水溶液为氢氧化铵(NH4OH),俗称氨水,是一种具有腐蚀性的碱液。氨系用氮和氢在一定压力、温度和触媒的作用下合成。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含氮化合物(如硫酸铵、硝酸铵、尿素等化学肥料),合成化工原料、染料,制药,塑料,炼油,以及人造冰、冷藏等工业。急性中毒事故主要见于生产设备或管道爆裂,在无防护的条件下到事故现场进行抢修,进入氨贮槽,或运输途中氨容器破裂外溢等情况。
人的嗅阈为0.5~1mg/m3,140~210mg/m3使人明显不适,350mg/m3以上的浓度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氨后,呼吸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腐蚀现象。进入肺泡内的氨,仅有少量被二氧化碳中和; 吸收至血液的氨,大部分经肝脏解毒形成尿素,随尿排出。氨可影响体内糖的中间代谢,抑制三磷酸腺苷和α-酮戊二酸,从而使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降低了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的正常作用。病理形态学见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脱落,但多见感染病灶。有时肝脏呈脂肪变性,亦可有轻度间质性肾炎。
轻度中毒常有流泪、结膜刺痛、咽痛、咳嗽、痰中带血、胸闷等。数日内可恢复。
吸入高浓度氨,大都引起重度中毒。常见呛咳、咯血痰、气急或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或声门狭窄,出现窒息。患者常于短时间内出现支气管肺炎、肺水肿,也可发生肺不张,随后可出现粘膜坏死和脱落,出血和感染,有时伴发心律失常,甚至呈现谵妄、不安、休克、昏迷、心脏骤停。病好转后,可出现肺功能减退。
氨水或氨进入眼内,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溃疡甚至穿孔,愈后遗留角膜白斑,影响视力。氨污染皮肤后引起水泡。
对吸入高浓度者须早期吸氧,给糖皮质激素,以防止肺水肿。吸入酸性喷雾液。参见“中毒性肺水肿”条目。
车间空气中氨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