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皮肤病理

皮肤病理
 
摘要: 皮肤病理分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类。前者如皮肤肿瘤、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等,对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非特异性的病理变化,倘能与临床结合起来,亦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同时对病情了解可能更为深刻,从而作出更恰当的处理。

皮肤病理分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类。前者如皮肤肿瘤、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等,对该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非特异性的病理变化,倘能与临床结合起来,亦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同时对病情了解可能更为深刻,从而作出更恰当的处理。

角化过度 指角层较正常皮肤增厚,在增厚的角层内,细胞境界不清,核已消失,常由于角质形成过多所致。多见于扁平苔藓、慢性湿疹或皮炎等。有时角化过度并非真正的角化亢进,而是角质堆积不脱落而引起的。其粒层与棘层并无增厚,常见于寻常性鱼鳞病。

角质栓 或称角栓,指毛囊或汗管开口处发生角化过度而角质增多,呈栓塞状。常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硬化萎缩性苔藓、毛囊角化病、毛发红糠疹及汗孔角化症等。

角化不全 由于角化过程不完全所引起,在角层内尚可见残余的细胞核,呈长梭形,其长轴与皮面平行。其下粒层往往减少甚至消失,常与表皮下部水肿及真皮上部炎症有关。见于银屑病、亚急性湿疹或皮炎。

角化不良 指表皮或附属器个别角朊细胞过早和异常角化现象,表现为表皮内或附属器内个别细胞核浓缩、变小、胞浆过早角化。在HE染色时呈嗜酸性。角化不良可分为两类: ①良性角化不良,如毛囊角化病中的圆体及谷粒细胞,其细胞核无异形。②恶性角化不良,如在表皮原位癌与Ⅰ级鳞癌病变中,常见个别异形细胞出现过早角化。

粒层增厚 粒层的厚度增加,常见于有角化过度的皮肤病,如扁平苔藓、寻常疣、神经性皮炎等。

粒层消失 在角化不全以及棘层水肿时,病变局部粒层往往消失。见于银屑病及亚急性湿疹或皮炎。

棘层肥厚 指生发层增厚,通常是由生发棘层细胞数目增多所致,常伴有表皮突延长或增宽。见于慢性湿疹或皮炎,以及许多其他表皮增生性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细胞数目并不增多,而是由于细胞体积增大所致,称为假棘层肥厚。

疣状增生 当表皮角化过度、粒层增厚,棘层肥厚以及乳头瘤状增生等病变同时存在时,表皮面宛如山峰起伏、呈疣状,故称疣状增生。典型者见于疣状痣等。假上皮瘤状增生 表现为表皮高度棘层肥厚及不规则向下增生,甚至可达真皮内汗腺水平,呈上皮瘤状,颇似鳞癌,但细胞分化好,无异形性,故又名假癌性增生。常见于一些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如寻常狼疮、着色霉菌病、增殖性溴疹以及慢性溃疡边缘的表皮等。

乳头瘤状增生 主要指乳头体向上增生,表皮角化过度与不规则增生肥厚,因此表皮的表面呈不规则的波状起伏,高低不平。常见于黑棘皮病、老年疣等。此外,也有将真皮乳头体向上增生的变化,称为乳头增生或乳头瘤病者。

表皮萎缩 系指生发层萎缩所致的表皮变薄,此时表皮突不明显,甚至消失。可见于正常老年皮肤及某些皮肤病如硬化萎缩性苔藓、盘状红斑狼疮及皮肤异色症等。或可合并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广泛萎缩,见于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也可合并表皮附属器的萎缩,见于各型麻风,病期较长者尤为明显。

细胞内水肿 主要指棘细胞内发生水肿,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淡染、胞浆内也可出现空泡。日久后细胞核常固缩,偏于一侧,周围胞浆有空泡形成,甚似鸟眼。严重时则形成网状变性(详见后),常见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皮炎类疾病。

空泡形成 系指表皮或附属器角朊细胞的一种变性,此时胞浆内出现淡染的或完全透明的空泡,常见于某些病毒性疾病、烧伤以及湿疹皮炎类疾病。

网状变性 这是严重细胞内水肿所造成的结果,表现为细胞膨胀、破裂,残余的细胞体互相联结形成大小不等的网状结构,网眼中充满液体,因此构成多房性水疱。常见于病毒性水疱性皮肤病、急性接触性皮炎等。

气球状变性 是由于病毒作用引起的表皮细胞变性,表现为明显细胞水肿,棘突消失,而造成棘层松解与大疱形成。此种细胞体大而圆,如气球状,故名气球状变性。这是病毒性疱疹的特点之一。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又名基底细胞水肿变性。轻者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发生空泡化,重者细胞破碎,模糊不清,甚至消失,常合并色素失禁现象。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等。

细胞间水肿 由于炎性反应使细胞间液体积聚,间隙增宽,类似海绵,故又名海绵形成或海绵状态。常见于湿疹皮炎类皮肤病。

水疱形成 在表皮内、表皮下或真皮上部出现含有组织液的腔隙,称为水疱形成。水疱内容除液体外,往往尚见炎症细胞、变性表皮细胞或其他成分。水疱直径小于5mm者为小疱,大于5mm者则称大疱。此外尚有一种表皮内裂隙状水疱,称为裂隙。水疱的不同位置、内容与发病机理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棘层松解 由于表皮或附属器的角朊细胞、桥粒和粘合质的变性形成的缺陷或粘合质的破坏,使细胞彼此失去紧密联系而成松解状态,可形成表皮内的裂隙或水疱。主要见于各型天疱疮、病毒性水疱性疾病及毛囊角化病等。棘层松解细胞的棘突消失,核染色质往往呈均质性,细胞周边的胞浆浓缩而核周围胞浆则水肿呈晕状。此外,在脓疱性或水疱性疾病中,特别是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存在时,嗜中性粒细胞的蛋白分解酶作用于细胞,也可引起棘层松解。

胶质小体 又名透明小体或Civatte小体,呈圆或卵圆形,直径10μm左右,呈均质性,嗜酸性。常分两型:一型见于表皮下部或真皮上部,可能来源于变性的基层细胞。此种小体的出现无特异性。另一型来源于增厚的基底带,仅见于真皮上部,可见于红斑狼疮及皮肌炎。在红斑狼疮中,如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时,可见胶质小体中含有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及纤维蛋白。

表皮粒状变性 又称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主要见于生发层的中上部,包括角化过度、粒层增厚,过多过早地出现粗大而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粒层及棘层上部出现空泡细胞,其中部分破裂,细胞境界不清,甚至形成网状腔隙。此变化经常出现于显性遗传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偶见于显性遗传性掌跖角化病及线状表皮痣。

表皮松解 在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常见整个或部分表皮与其下组织分离,甚至形成水疱,称为表皮松解。各型病变发生分离的水平位不一致,可以位于基底层细胞内或表皮下,也可发生于表皮真皮交界处,这些分离的原发部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分型有一定意义。

表皮坏死松解 系指表皮细胞由各种病因而引起的一种恶性坏死,常见于Ritter病或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其表皮上部成片松解脱落,残留的表皮浅层往往伴有变性与嗜酸性坏死,故称表皮坏死松解。在多形性红斑的表皮型及Lyell病中也可见到类似变化。

色素失禁 在基底层细胞及黑素细胞受到损伤后,黑这些细胞中脱落到真皮上部, 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游离在组织间隙中。这种表皮不能保持黑素(即黑素脱离)的现象称为色素失禁。常见于色素失禁症、扁平苔藓、红斑性狼疮以及Riehl黑变病等。

徽脓疡 指表皮、表皮附属器(主要为毛囊)或真皮乳头体内有多形核、嗜酸性粒细胞或淋巴样细胞聚集的小团块。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①Munro微脓疡,常发生于角层或其下方,主要由嗜中性粒细胞组成,常见于银屑病及脂溢性皮炎等; ②Pautrier微脓疡,主要发生于棘层,但也可见于表皮上部、表皮真皮交界处及毛囊内,由不典型单一核细胞或蕈样肉芽肿细胞组成,特别多见于伴有皮肤异色症表现的蕈样肉芽肿中。③乳头微脓疡,主要由多形核及/或嗜酸性粒细胞所组成的,常位于乳头顶端,故名乳头微脓疡。常见于疱疹样皮炎及大疱性类天疱疮,前者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后者则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核固缩 指细胞核发生皱缩而言,细胞浆往往呈空泡状,发生于表皮者常见于急性烧伤及一些可发生表皮坏死的疾病,但也常见于真皮内浸润细胞。

核碎裂 指细胞核破碎而言,为细胞死亡的象征,不仅表皮细胞可以发生,嗜中性粒细胞也可碎裂成嗜碱性颗粒(即核尘),又称为粒细胞碎裂。核碎裂常见于脓疱性皮肤病以及变应性血管炎等。

间变 间变又名退行性发育或倒退分化。通常表现为肿瘤细胞分化不良,与正常组织有很大差异,其形态学特征主要为显著的异形性,例如核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核与胞浆的比例往往增大,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常呈粗大颗粒状,核膜增厚,核仁粗大或不止一个,同时常可见不典型的丝状分裂,细胞极性紊乱,彼此失去联系。

化生 或称为组织变形,即指一种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例如疤痕组织及钙化上皮瘤的骨质形成。

发育不良 又称为发育异常。广义时指发育异常或缺陷。而在病理学上主要是用以说明癌前期病变中细胞大小、形态及排列上出现不典型的变化。但在皮肤科临床上则多指某些正常组织的发育不良,有时表现为发育不全,甚至缺损,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在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中所见汗腺或其他附属器部分减少或完全缺如等。

鳞状细胞旋涡 由成团的鳞状细胞作旋涡状或螺纹状排列而成,常见于刺激性老年疣等。

角珠 又名鳞状细胞珠,指鳞状细胞作同心圆状排列,其中心部细胞逐渐出现角化,形成珠状角质故名角珠。常见于Ⅰ级或Ⅱ级鳞癌,所以有人称为癌珠,但假癌性增生中也能见到,故癌珠一名欠妥。

嗜碱性变性 指真皮内结缔组织的一种变性,在HE染色时失去其嗜酸性,而出现无定形、颗粒状、嗜碱性变化,甚至可出现不规则排列的卷曲嗜碱性纤维。病变与表皮之间并可出现一狭窄的境界带,用特殊染色时,其染色反应与弹力纤维相似。此种病变的性质尚无定论。可见于光化性肉芽肿及长期慢性照射光线所引起的日光性弹力纤维增多病等。

胶原均质化 指胶原纤维肿胀,失去其轮廓,融合成均质性表现,对伊红着色淡,其中细胞核很少。见于硬化萎缩性苔藓或闭塞性干燥性龟头炎等。

透明变性 又名玻璃样变性,指在组织内或细胞内出现玻璃样、半透明、均质性物质,即透明蛋白。透明变性包括各种病变过程,可为结缔组织的一种特殊变性,也可发生于细胞胞浆内。HE染色时,透明变性物质呈均匀一致的红色。可见于瘢痕疙瘩等; 如发生于浆细胞的胞浆内,则称为卢塞尔(Russel)小体,可见于鼻硬结病、瘤型麻风以及皮肤粘膜炎症病变伴有明显浆细胞反应者。

胶样变性 对此种变性的性质尚无一致的认识,多认为系胶原纤维变性的一种形式,也有认为系弹力纤维变性的结果,最近有人认为它是由于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无定形物质及细丝所组成,其中无弹力纤维,并非原有弹力纤维消失。见于皮肤胶样粟丘疹中,常在表皮下乃至真皮上1/3处,表现为均质性、弱酸性物质,其中可见裂隙,并有残留的细胞核。

淀粉样变性 指在组织或血管壁内出现一种具有特殊染色反应的无定形结构的半透明、均质性淀粉样物质。其染色反应与碳水化合物的淀粉相似,故名,但实际上与淀粉毫无关系。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是全身或局部的一种物质代谢障碍,淀粉样物质已被证明是一种蛋白,其中主要为球蛋白,可能与抗原的持续刺激有关。在HE染色时,淀粉样物质呈均匀一致的淡红色,其中也可出现裂隙,外观与胶样变性相似。但可用特殊染色加以区别,如用Van Gieson染色时,胶样变性呈黄色,而淀粉样变性则呈淡红色,而且淀粉样变性对结晶紫染色呈特殊的异染性反应,呈紫红色。

纤维蛋白样变性 又名纤维素样变性,系指结缔组织内或血管壁上出现纤维蛋白样物质,颇似纤维蛋白故名。HE染色呈均质性深伊红色,折光性强。PAS反应阳性,Van Gieson染色呈黄色。结晶紫染色呈紫色,纤维素染色呈深蓝色。常见于各种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及变应性血管炎中。纤维蛋白样变性严重者往往发生坏死,故又称纤维蛋白样坏死。

粘液变性 指真皮结缔组织内出现透明的无定形结构的弱嗜碱性的粘液蛋白。主要由粘多糖及蛋白质组成。真皮胶原纤维束之间因粘液物质沉积而间隙增宽。HE染色呈浅蓝色。PAS反应阳性(紫红色)。常见于全身性或限局性皮肤粘液水肿、胫前粘液水肿或粘液水肿性苔藓等。

胶原溶解 指真皮乳头层狭窄地带中出现均质性胶原变性,见于营养不良型大疱性皮肤松解症。此种变化也可发生于大疱基底部附近的真皮,特别是隐性遗传者,尤为明显。在电镜下可见胶原纤维碎裂与颗粒变性,有的尚可被吞噬细胞吞噬。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240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