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纺织工业劳动卫生

纺织工业劳动卫生
 
摘要: 纺织工业是用天然纤维及人造纤维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天然纤维有棉、毛(主要为羊毛)、麻(主要有亚麻、黄麻和苧麻等)及丝。人造纤维有合成纤维及粘胶纤维。

纺织工业是用天然纤维及人造纤维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天然纤维有棉、毛(主要为羊毛)、麻(主要有亚麻、黄麻和苧麻等)及丝。人造纤维有合成纤维及粘胶纤维。

棉纺织工业 主要分纺纱和织布两大类。其生产过程简述如下。

纺纱: ①原棉的处理,将原棉开松除杂,包括开棉、混棉、清棉等,最后制成棉卷。新工艺则将散纤维通过管道直接供应梳棉机。②梳棉,在梳棉机上,用针布将棉纤维拉直和分梳,部分短纤维、籽、壳及砂土等残留于钢针间,定期进行清除,称为抄针。长纤维排成薄的棉网,经收集而成棉条(或称生条)。③并条,将多根棉条在并条机上合并拧细,成为熟条。并条可反复进行二、三次。④粗纺,熟条经过粗纺纺成粗纱,同时卷绕在筒管上。⑤精纺,将粗纱继续抽细,加捻成细纱,再用络纱机成筒子。

织布: ①整经,将许多筒子纱平行卷绕在经轴上以便上浆。②上浆,将多只经轴的经纱合并后通过浆槽上浆以增强纱的拉力。浆料有淀粉浆、羟甲基纤维素等。上浆后绕在一只轴上称织轴。③穿综筘,将上过浆的经纱纱头按顺序穿入综丝的眼中,然后再穿入筘内。④机织,将织轴置于机后部,梭子曳着纬纱通过经纱往返交织成布。

开棉、混棉、清棉及梳棉均可产生粉尘,粉尘除棉尘外并夹杂砂土、种子壳等。清棉的含尘空气,经地道到沉尘或滤尘室使粉尘沉降过滤,然后排入大气。沉降在地道内的粉尘需每周清除一次,清扫时可接触浓度较高的粉尘。梳棉机上的针布需定期清除残留的棉尘杂质,即抄针。抄针工人每人管理几十台梳棉机,平均每2小时用抄辊抄一次,劳动强度大,并有粉尘飞扬。针布上的针需要磨平针头,磨针时也能产生粉尘。织布机产生的粉尘不多,其成分为浆料粉末及棉纤维。在粉尘的长期影响下,工人易患慢性鼻炎、咽炎。据西安市卫生防疫站1973~1974年调查2327名工人,其中慢性鼻炎发病率为17.07%,慢性咽炎发病率为11.4%。天津市六家棉纺厂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占8.1%。

棉尘可引起棉尘症。1918年即有人报道,称为纱厂热,患者在入厂后感觉发热,周身疼痛,呕吐,咳嗽,呼吸紧迫,多见于新工人。1936年有人用星期一热这一名称报道了从事棉纺织业的工人在休息(或缺勤)后第一日工作时出现胸闷、紧迫感、咳嗽等症状,两肺可闻哮鸣音,以后逐惭减轻。伴有肺通气功能(如第一秒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流速)降低。有人认为棉苞或棉叶有释放组织胺的作用,而纤维则无此种作用,因此,病因是棉苞或棉叶的碎屑(原棉中的杂质)而不是加工过的棉花。有人提出抗组织胺药物能消除上述症状。另有人认为与纤维中细菌、真菌致敏有关。还有人指出是由于特殊机理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伴有(或无)粘膜肥厚。由于反复发作,最后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在特定情况下,棉尘可引起突然爆发的急性病,如黄棉病及织布工咳。黄棉病是因使用次等(或霜后采摘的)变黄色的棉花,这种棉花受到阴沟气杆菌污染。潜伏期多在1~6小时,开始时症状是疲倦、全身酸疼,其后头晕、头疼、恶心、呕吐、战慄、发热(多在38~39℃之间)、咳嗽、胸部闷压,症状大多在1~2日后消失,亦有持续3~4日者。我国江西轧花厂、青岛旧棉加工组先后报道了此类疾病。织布工咳是因使用生霉纱线引起,其症状与黄棉病相似。我国未见织布工咳的报道。

防尘方法,可在梳棉机上设真空抄针装置使粉尘吸入容器内; 磨针时采用局部吸尘装置; 细纱机上安装断头吸棉器,能起到防尘和减少断头的双重作用; 自动化清除地道废花; 湿式清扫; 采用综合措施可使粉尘浓度降至10mg/m3以下。近年来上海部分棉纺厂各个车间的粉尘浓度已波动在卫生标准范围之内(表1)。


表1上海部分纺织厂各车间空气中的粉尘浓度


车间名称

粉尘浓度(mg/m3)

清花
梳棉
并条
粗纺
细纱
织部
整理

1.33~9
1.2~10
3.3~9.5
3~9.5
1.08~10
1~2
2~3



纺织工艺要求一定的湿度、温度,以防止棉蜡变硬,保证棉纤维紧密扭结、具有一定弹性以减少断头。大多情况下要求室温保持在24℃左右,相对湿度在45~80%之间。夏季,太阳辐射作用于屋顶及墙壁,加上机器运转时产生的热,以及人体放散的热量,如不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室温升高可达40℃以上,如湿度亦较大,即可形成高温、高湿环境。解决的方法主要采用空气调节。此外,屋顶可用隔热材料、喷水降温、刷白等措施。浆纱机为浆纱车间的主要热源,可将其遮断隔离,对产生的水蒸汽用吸出装置排出。

纺织厂以织布车间产生噪声最大,可达99~105dB(A); 其次为细纱车间,可达90~97dB(A)。这些车间耳聋患者较多,发病多少及耳聋程度与噪声强度及接触时间(即工龄)长短有关。噪声和振动主要来自机器转动及梭子高速运行的撞击,同时由于厂房的墙、地、顶棚等大多为刚性面层,吸声系数很低,因而室内反射声较强。一般可增强5~10dB(A),甚至更多。此外,如风扇、运输车辆等,都能增加噪声和振动。在多层厂房中,安装在楼上的机器,更易产生振动。为减少纺织厂的噪声和振动应尽量采用单层建筑,发动机及织机应安装于铺有弹性材料的特殊地基上 (如用甲醇胶或沥青毛毡做成的胶毡基础)。隔墙及天花板使用吸音材料; 用塑料及橡皮代替部分金属、硬木零件和梭子; 用传声不良的材料包裹覆盖噪声较大的机器或部件。将马达埋在地沟内也可减少噪声和振动。

纺织厂中视力紧张的作业很多,如穿筘、验布等应有合理的采光照明。否则,将引起视力疲劳,视力减退,乃至形成近视(表2)。


表2西安××厂细纱车间工人视力下降与工龄关系(1974)


工龄(年)

受检人数

视力减退
人数 %

1~
6~
11~
21~

92
120
230
106

24
48
108
76

26
40
47
72



注: 车间照度仅13~58 lx。

为了充分利用白昼的天然光线,纺织厂多采用锯齿形天窗建筑。穿筘作业需要较高照度,应将穿筘架设于靠近窗口,且和窗户呈垂直排放。

纺织厂各个工序中大部分采用全面照明,部分则另设局部照明。用人工照明时,1975年建议工作面照度要求为:单独使用一般照明时,纺纱不低于75lx,织布不低于150lx,穿筘及验布要求500lx (荧光灯);混合照明时应为500、700lx。灯的悬挂高度,全面照明应在3.25~3.5m之间,以避开机器的阴影。

纺织工常需来回走动或站立进行作业,因而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痔等均多于其他作业工人。据西安市卫生防疫站1973~1974年调查,某工厂腰痛患病率为7.4%,痔患病率为18.4%,下肢静脉曲张患病率为4%,其中以织布车间最多。织布工人接经纱断头或检查布上疵点时,必须经常弯腰,此时织机的前缘抵压其腹部,对孕期女工有不良影响。穿筘工长期保持坐位、曲肘、两腕下垂姿势,腕部和手指小肌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此时坐位如不舒适,可发生腰痛。尚有一些作业,也可致个别器官紧张,如细纱车间的手工落纱工,需要快速更换纱管,因两手肌肉不断处于紧张状态,可引起腱鞘炎。有些络经工需经常从地上搬起约20kg重的纱筐,劳动强度很大。为防止强制体位所引起的疾病,需实行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如推广工间操,对妊娠女工给予工间休息等。开展技术革新,改进操作方法,有助于减轻体力劳动,如采用落纱插管联动机、安装活动椅子、自动引经机等。

外伤率一般以前纺车间为最高,整理车间最低。皮带齿轮、马达等均应安装和放进现有安全防护装置内。加强安全教育可大大减少工伤事故。

此外,关节炎、高血压、心动过速、低热、慢性胃病等,在纺织厂中亦均占有一定比例,影响出勤。纺织厂女工居多,加强女工保护十分重要。西安市某棉纺厂主要车间检查1211名女工,其中宫颈糜烂阳性率为46.9%,附件炎为23.8%,子宫后位为70.0%,阴道炎 (包括滴虫性阴道炎)为8.1%。这些疾病并与生育胎数多少有关,因此还要做好女工四期保护和计划生育工作。

毛纺织工业 纺织前需先处理原毛。原毛中可能含有炭疽芽胞、布氏杆菌,故应注意消毒。拣选原毛时灰尘较大,应设吸尘装置。纺织过程基本同棉纺工业。由于织物花色较多所以对照明要求更高。

麻纺织工业 将麻先水浸(软麻),然后打麻和梳麻。此过程所产生的灰尘比棉纺厂多,更应加强防尘工作。梳麻工人还可发生过敏性疾病,称为梳麻工热。炼麻要经过蒸汽、酸、碱多次处理再烘干,此时室温高 (夏季可达45~46℃),湿度大,人工操作时劳动强度也很大,应注意防止发生中暑。生产高级麻织品时,由粗纱纺成细纱,需通过细纱机上的热水槽(60~70℃),在手工操作中需接触槽中浸纱热水,长期浸渍可引起湿疹。其余基本同棉纺工业。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3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