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瘤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数侵犯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处亦可发生。本病多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在婴儿期增长迅速,以后可逐渐停止生长,有时会自行消退。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分为三型: 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有时可出现混合型。血管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有一些合并症,如遇外伤和感染时,可引起出血或溃疡,并可出现受累器官功能障碍,动、静脉瘘和血小板减少症。
鲜红斑痣 又称葡萄酒样痣,皮损初起为大小不一的淡红、深红或紫红色斑疹,质软,表面光滑,可见毛细管扩张,为单个或数个,不规则形,境界清楚,压之完全或部分退色。皮疹颜色常随温度、情绪激动和机械性刺激而变化。斑上有时可有少数结节。组织病理早期可见真皮浅层毛细管扩张,随年龄增长,毛细管扩张也增加,可延及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皮细胞不增生。
单纯性血管瘤 又称草莓状血管瘤,损害为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或紫红色隆起的结节,扩大后形成斑块,质软,表面呈桑椹样,其间可见毛细管扩张,压之体积可缩小。多数患儿的皮损于5年内可自行消退,一般不留痕迹,有时可留有轻度皮肤萎缩。组织病理早期,皮内毛细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变大而聚集成实性束状和团块,其中仅见少数小的毛细管腔。晚期,其毛细管腔变大,管腔内皮细胞扁平。最后局部纤维变性而取代毛细管,使损害逐渐皱缩。
海绵状血管瘤 损害为大小不等之紫红、暗红或青红色结节或斑块,质软,状如海绵。表面呈半球形或分叶状,压之体积可缩小。多为单发。组织病理示真皮下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扩大成不规则的空腔,腔内充满血液。血管外膜细胞增生。
鲜红斑痣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早期可试用X线照射或放射性同位素90锶敷贴。单纯性血管瘤大多数可自行消失,婴儿患者可观察数年,如不消退,可采用液氮冷冻、钇铝石榴石激光烧灼、放射性同位素90锶敷贴或X线照射。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和单纯性血管瘤基本相同,此外尚可注射硬化剂或手术切除。如增长迅速,并伴血小板减少,可考虑短程皮质激素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