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摘要: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指除结核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所引起的病变,临床上呈肉芽肿型组织反应,从单个无痛损害到广泛坏死性溃疡。

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指除结核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所引起的病变,临床上呈肉芽肿型组织反应,从单个无痛损害到广泛坏死性溃疡。

历史 1939年,Hellerstrom报告一例在游泳池受损伤后,于面部发一结核样损害。以后陆续有类似报告,但均未证实有致病菌。1954年Linell和Norden分离得病原菌,名为游泳池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alnei)。早在1926年,Aronson在鱼身上分离得海鱼分枝杆菌(M. marinum)。此菌与游泳池分枝杆菌无法区别,两者系同义名,因为海鱼分枝杆菌发现在前,故以海鱼分枝杆菌作为正式命名。1938年Crutz在一例皮下冷脓肿中,鉴定出偶然分枝杆菌(M. fortuitum)。1948年,Mac-Callum等报告溃疡分枝杆菌(M. ulcerans)感染导致无痛性溃疡。1964年,Clancey从溃疡分枝杆菌中,又区分出一新的菌株,称菩罗利分枝杆菌(M. buruli)。1959年,Runyon将非典型分枝杆菌分为4群: 第一群为对光产色菌(photochromogens),以堪萨斯分枝杆菌(M. kansasii),海鱼分枝杆菌为代表菌株。其特点是在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上(37℃)曝光后,24小时内,产生黄色色素。第二群为暗处产色菌 (scotochromo-gens),以瘰疬分枝杆菌 (M. scrofuloceum) 为代表菌株。其特点是,即使在暗处培养,亦可产生橙黄色色素。第三群为对光不产色菌(nonphotochromogens),以鸟型分枝杆菌 (M. avium) 和细胞内分枝杆菌 (M. intra-cellulare,亦称battery bacillus)为代表菌株。其特点是不产生色素。第四群为速生菌(rapid growers),包括偶然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其特点表现为生长迅速,在2~4天内,即能形成明显的菌落。

流行病学 非典型分枝杆菌的传染途径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未能肯定是动物或昆虫媒介。本组疾病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分布不匀,以热带,特别是刚果较多。堪萨斯分枝杆菌局限于美国的堪萨斯、得克萨斯和伊利诺伊州。

海鱼分枝杆菌曾从游泳池、天然水、受感染的鱼池,和某些鱼类中分离出来。溃疡分枝杆菌和菩罗利分枝杆菌仅见于人体。有报道,鱼类有一种病,极似人的溃疡分枝杆菌感染,可能由河流感染到人体。堪萨斯分枝杆菌见于人和生牛奶中。瘰疬分枝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偶然分枝杆菌广布于土壤。

症状 海鱼分枝杆菌感染(游泳池肉芽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皮损好发于四肢易受外伤部位,如肘、膝、脚、踝、指、趾、小腿等处,以肘部为最多见,占70%以上。损害初起为小的红色丘疹,缓慢长大成红色或紫色结节,偶可破溃成浅表溃疡。不痛,但叩击局部时,可诉痛感。皮损常为单发,如为多发,可能是由于多处同时受感染所致。有时可见沿淋巴管、向心性孢子丝菌病样排列。无局部淋巴管炎或明显的淋巴结肿大,即使稍有肿大,亦不破溃。皮损一般在几个月至2~3年内,可自然愈合,个别病例可持续至17年之久。陈旧的病变,一部分形成瘢痕或呈疣状。无全身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大多数患者对再感染无持久免疫力。

溃疡分枝杆菌感染好发于小腿和前臂。开始为坚实无痛皮下结节,破溃后形成坏死性溃疡。溃疡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边缘呈穿凿性,周围皮肤隆起,色素沉着,有浸润。表面干燥,底部复有一粘着灰色假膜。溃疡表浅,但个别病例可深达骨膜。主觉无痛,亦无感觉障碍。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无发热等全身症状。皮损常为单发,但亦可见有卫星状,6~9月后可自行愈合,也可持续达数年之久者,皮损大小不等,与部位无关,但病期越长,皮损愈大。

偶然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粘膜病变有: 颌下颈淋巴结的瘰疬样病变,皮下脓肿,角膜溃疡。瘰疬样病变与人型或鸟型结核菌引起的类似。不同处为颈淋巴结肿大迅速,较早期液化和形成瘘管。可伴发热,咽下部可能为其入侵处。病损局限,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结核菌素试验呈弱阳性,培养可发现致病原。皮下脓肿发生于臀部或三角肌的注射部位。亦可由外伤后产生。脓肿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临床像孢子丝菌病结节。本病可自愈,但需几十个月。

暗处产色菌感染在外伤后10天至几个月发生肉芽肿性结节,也可呈类丹毒样外观。除稍有疼痛外,几无自觉症状。结节最大不超过直径数cm,可以形成瘘管而排脓,也可表面角质增生而呈疣状。数月后愈合留下疤痕。损害常为单发,若多处外伤,亦可多发。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无全身症状,可以自愈。

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主要侵犯肺部,偶可侵及皮肤而产生皮损。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为疣状,高起,不规则的结节,有的似孢子丝菌病。开始于手背,然后扩展到前臂伸侧。面部的可呈色素性结痂损害,痂去除后为浅溃疡,下肢皮损可在几年内逐渐扩大成大面积的疣状肉芽肿斑块,下肢可有轻度水肿,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无全身症状。

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呈非特异性炎症或肉芽肿反应。海鱼分枝杆菌感染可呈典型的结核结节,但无干酪样坏死。溃疡分枝杆菌感染表现为皮下脂肪坏死,在坏死部位及其周围无充血及细胞浸润。在组织切片中有时可见抗酸杆菌。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拟诊,确诊需做培养和动物接种。应与皮肤结核、淋巴结核、深部霉菌病等鉴别。

治疗 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海鱼分枝杆菌感染可用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温湿敷以及液氨冷冻、外科切除等。溃疡分枝杆菌和偶然分枝杆菌感染可行外科切除,后者亦可试用结核菌苗或培养此菌制成的菌苗。暗处产色菌感染可用磺胺甲氧嘧啶、新生霉素、卡那霉素或红霉素以及菌苗治疗。堪萨斯分枝杆菌对磺胺甲氧嘧啶,对氨基水杨酸钠不敏感。对吡嗪酰胺、环丝氨酸、紫霉素及乙硫异烟胺稍有效。治疗以长期不间断的联合用药为宜,也可试用结核菌苗或用培养的本菌菌苗。有报告用转移因子有效。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66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