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理学是正常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劳动卫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运用生理学的方法,研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劳动种类的不同和劳动组织制度的完善与否以及外环境条件的变动对劳动者机体的生理状况和劳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经常参加适量的劳动,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能产生适应性变化,不仅能保持和提高劳动能力,还有益于健康。但劳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或环境条件较差,则能使正常人体生理功能遭到破坏,逐渐或迅速地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劳动生理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适应规律,并为改进这些劳动条件提供生理学依据,从而制定减轻劳动者的负担、提高劳动能力和预防疲劳过早出现的措施,最后达到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在英、美、德和北欧国家中,过去多年来劳动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多偏重于体力劳动,且往往把劳动者当作工作的机器来看待而进行研究。近数十年来,劳动生理学已在生理学、解剖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机械工程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称为人类工效学或人类工程学的新学科。它实际上包括了过去的实用劳动生理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苏联、欧洲和日本等国家中,劳动生理学除主要研究体力劳动对机体的生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外,还研究了一些脑力劳动的生理学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