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作业是指主要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以施力或维持一定体位的作业。 在劳动过程中, 静力作业所占的比重与劳动的姿势(如支持重物,把持工具,紧压加工物件等)和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关。任何作业均含有静力成分,它可随着劳动姿势的改变、操作的熟练及工具的革新而减少。肌张力在最大随意收缩的15~20%以下时,不管此时等长收缩所涉及的肌肉多或少,只要收缩的张力相对稳定,则此种静力作业可维持较长时间。例如,一般坐位时的腰部肌肉或立位时的腰、腿部肌肉的收缩即属此,因此时心血管的反应能使等长性收缩肌肉中的血流保持稳定,足以满足局部能量供应和清除代谢产物的需要。但当肌张力超过该水平时则易疲劳,故称之为致疲性等长收缩。而最大收缩时则只能维持数秒钟至数分钟。此时,虽然心血管反应加强,心率、心输出量和舒张压、收缩压均增高,但却不能克服肌张力对局部血管产生的压力,故不能维持等长性收缩肌肉中的稳定血流,甚至使血流中断,而造成局部肌肉缺氧、乳酸堆积,并引起疼痛。
静力作业的特征是,能消耗水平不高,但却很容易疲劳。静力作业时即使劳动强度很大,需氧量也达不到氧上限,通常1分钟不超过1L; 但在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不仅不像动力作业时那样迅速下降,反而先升高后再逐渐下降到原水平。这种现象可能是在静力作业时,由于一定肌群呈持续紧张状态,压迫小血管使血流发生障碍。此时,肌肉在缺氧条件下工作,无氧分解产物乳酸等不能及时清除而积聚起来形成氧债。故当作业停止后,血流一旦畅通,立刻开始补偿氧债。故呈现作业后氧消耗反而升高的现象。但有些研究发现,静力作业时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更大,故脉压差减小; 经锻炼后,脉压差会增大。静脉压开始时增高,工作适应时降低,出现疲劳时又上升; 全身血循环时间延长。因而这些现象都不能用局部机械压迫来解释,显然是与整体的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有关。
由于静力作业易引起疲劳,故在劳动过程中应尽量设法减轻其强度和减少静力作业的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