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出汗异常

出汗异常
 
摘要: 出汗异常包括多汗、无汗或少汗、鼻汗、色汗、尿汗及血汗等症。

出汗异常包括多汗、无汗或少汗、鼻汗、色汗、尿汗及血汗等症。

多汗症 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半侧多汗症及局部多汗症三类。

(1) 全身性多汗症: 可由以下原因引起: ①发热性疾病,如结核、大叶肺炎、疟疾等; ②代谢及内分泌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尿毒症等;③药物,如退热类药物、胆碱能及肾上腺能药物等; ④循环功能不全: 如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 ⑤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等。

(2) 半侧多汗症: 多见于神经系病变,包括脑瘤、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多汗往往出现在颅内病灶的对侧。脊髓病变如横断性脊髓炎或损伤,脊髓灰质炎等可使下半身出汗或一个肢体多汗。癔病有时有半侧出汗现象。

(3) 局部多汗症: 面部多汗症可见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如颈动脉瘤及肺尖病变等。

手部多汗症常见于先天性因素。患者两手经常潮湿,严重时汗珠滴流不止。不少患者同时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有的患者发生水疱继以角层点状脱屑,并扩大而成环形脱皮,有的患者则伴有手掌角化过度。

足部多汗症较手多汗常见,可单独发生。若与手多汗伴发,称为掌跖多汗症。足汗轻者仅足底微潮,重则浸湿鞋袜,往往伴有足臭。由于长期浸渍,足底趾缝皮肤发白,周围可有发红及角化过度,易并发足癣而有趾间糜烂、裂纹、疼痛等。

腋窝及阴部多汗症,由于该处汗液不易蒸发并经常摩擦,故常有磨擦红斑、毛囊炎、疖,甚至脂溢性皮炎等。汗液及浸渍的角层分解、腐败后常放出酸臭味。若同时有狐臭症,则有特殊臭味。

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原因未明的多汗症可试用镇静剂如溴剂,安定、苯巴比妥等,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溴本辛等可酌情选用,但其引起的副作用如口干不适等,常使患者不能接受,且效果亦不满意。局部治疗可用收敛性药物。掌跖多汗可用5~10%福尔马林、15~25%氯化铝溶液或乌洛托品等,应勤洗足和换袜,不穿胶鞋。

无汗症或汗少症 无汗症或汗少症是指皮肤对能使正常人出汗的刺激无反应或反应减退而引起的无汗或少汗。可分为局限性和全身性两类。全身性无汗者不能调节体温,往往感觉身体不适,稍一受热,即烦躁不安,尤其在热天,体温可以升高,运动时也极易疲劳。无汗症或出汗减少的病因可由汗腺本身或由神经通路中任何节段的病损所致,一般见于以下疾病:

(1) 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如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症,完全缺乏汗腺者大都不能生存。

(2) 神经系疾病如颈交感神经麻痹可有面部无汗。周围神经病变,在该神经支配区皮肤无汗或出汗减少。脊髓侧柱病变(如脊髓空洞症)引起相应节段皮肤热调节性出汗减少,下丘脑病变引起同侧不出汗等。

(3) 皮肤病如硬皮病、鱼鳞病、麻风、银屑病、毛发红糠疹、维生素A缺乏症、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及干燥综合征等,可引起全身或局部无汗或少汗。

(4)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病、粘液性水肿、恶性肿瘤等可使皮肤干燥缺汗。

(5) 药物如阿托品、颠茄等可引起全身无汗或少汗。

(6) 原因不明的如自发获得性无汗症及汗腺疲劳可突然发生全身性或局部无汗。

诊断除原因不明的无汗症外,引起无汗或少汗的疾病或药物均可发生该病的症状。皮肤出汗的功能可用Minor试验检查,其方法是: 先将皮肤洗净揩干,擦上碘合剂(碘1.5,蓖麻油10.0,无水酒精100.0)再撒上很细淀粉,若有出汗则汗孔呈现蓝色小点,汗多时扩大而互相融合。

治疗: 应注意休息,对引起汗闭的疾病可对症治疗。

臭汗症 臭汗症是指带有臭味的出汗而言,可分为全身性臭汗症与局部性臭汗症两种,后者以腋臭和足臭较为常见。此外,腹股沟和其他汗液不易蒸发的皱壁部位,亦可产生局部臭汗。

(1) 全身性臭汗症往往是一种与种族有关的生理现象,也可见于卫生习惯不良者。服食某些食物如洋葱、大蒜、芥子或某些药物如阿魏等,在个别例子中可产生臭汗。

(2) 腋臭俗称狐臭,为腋窝发出特殊臭味,天热汗多时最明显。汗液呈淡黄色,患者外耳道同时有稀薄柔软的耵聍。臭味的来源在遗传的基础上,患者大汗腺排泄的汗液受到皮肤表面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的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而引起的,一家中常有同患者。大汗腺受性腺的影响,于青春期开始,至老年退化。女多于男。除腋窝外,阴部、肛门和乳晕等有大汗腺的部位,偶亦有同样臭味,但少见。

(3) 足臭为足底和趾间发出的臭味,常同时与局部多汗并存。是由于小汗腺分泌的汗液软化角层为细菌分解而产生。

治疗应注意清洁卫生,常用肥皂清洗,勤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局部臭汗症除勤洗外,可外用杀菌止痒药物,如5~10%福尔马林溶液,0.1%新洁尔灭溶液,10~25%氯化铝液外涂。足臭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每日浸泡半小时,共数周。

腋臭可用中药密陀僧粉或枯矾粉,密陀僧外擦,早晚各1次。严重的腋臭可考虑用外科手术切去腋毛部位的皮肤,或用二氧化碳激光烧灼腋毛孔。

色汗症 指汗有颜色。明显的色汗可自大汗腺分泌,但罕见。口服或注射药物、染料可使小汗腺分泌色汗,如注射美蓝,汗可呈蓝色;但一般不明显,也不常见。色汗尚有其他来源。所谓假性色汗,是指无色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变为有色,最常见的原因是产色细菌,特别是棒状杆菌的作用。这类细菌常存在于腋部皮肤及毛内。细菌也可使汗液中含有的无色先质释放出有色物质而引起色汗。此外,衣服的颜色被汗浸出,可误为色汗。

少数正常人的大汗腺汗液可为淡黄、蓝、或绿色,但不足引起任何症状。极为罕见的是异位大汗腺,多发生于颜面,可排出黑、紫、蓝、棕、黄、绿等色汗,很少是红色,其颜色是一种脂褐质(Lipofuscin)。此种色汗可断续或持续出现,有时甚至形成色汗珠。

色汗的治疗应注意清洁卫生,勤换衣服,可外用抗菌药物。异位大汗腺引起的色汗可用外科手术治疗。

尿汗症 尿汗症常发生于严重的尿毒症病人,其汗内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及尿素,蒸发后色白如霜,附于皮肤表面。多汗者偶亦有之。

血汗症 汗液内有血称为血汗症,可见于各种出血性疾病,但极为罕见,常伴其他处组织出血现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377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