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动力学知识对合理使用各种抗癌药物有重要意义。用药前应先了解肿瘤细胞的增殖规律。过去有两个不正确的概念。一是误认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比正常细胞快。现已证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增殖时,都经过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M期(有丝分裂期)。对比整个细胞的增殖周期时间,肿瘤不但不比正常细胞快,而且比造血细胞还慢。另一不正确概念是认为抗癌药物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期,这是由于过去研究方法的限制,重视了形态变化,而未深入研究药物的生化机理。不同类的药物,作用于细胞周期的部位不一。过去被认为是静止的G1、S和G2期,不但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且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十分旺盛,对大部分抗癌药物有更高的敏感性。临床上刚能测得肿瘤时,其体内的瘤细胞已达109以上(重量超过1g或大小超过1cm3)。当瘤细胞达到1012(重量约为1kg),将致人于死命。用现有的抗癌药物治疗,并不能百分之百地将癌细胞杀灭。动物肿瘤细胞动力学的研究,已证实用最大耐受量的有效药物,也只能按一定比例杀灭瘤细胞。如能杀灭90%,也仅只是杀掉1个对数值的瘤细胞(譬如从1010减到109);要使临床上已有1012瘤细胞的晚期肿瘤降到109,就需要减少3个对数值,等于杀去99.9%;而取得临床上长期缓解的病人,体内仍存留有106的瘤细胞;用药物根治肿瘤,需要发挥99.9999%的疗效,这是难于实现的。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药物,如何保护体内的免疫功能以肃清剩存的瘤细胞,是细胞动力学的重要课题。瘤细胞不都处于增殖状态,有一部分处于休止期(G0期),它对药物不敏感,但在一定情况下又可转入增殖状态。尤其G0细胞中的干细胞,其增殖能力很强,危害性更大,运用抗癌药时,要特别注意杀灭G0细胞和G0细胞中的干细胞。
现有的抗癌药物,按细胞动力学作用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表1),主要包括烷化剂及抗癌抗生素,能杀伤增殖周期中各期的瘤细胞,选择性不高,有的对G0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药物作用的强度和剂量常呈对数的直线关系。另一类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表2),主要包括抗代谢类及影响纺锤丝的生物碱。此类药中有的选择性高,仅作用于某一时相,又称为时相特异性药物,如阿糖胞苷作用于S期,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这些药物对G0期瘤细胞无杀伤影响,作用强度与剂量不成直线关系,用到一定量后其效力不再增加,出现坪的曲线,是渐近的线型关系。有几种药物如6巯基嘌呤、5-氟脲嘧啶,除抑制S期外,也影响G1期,使G1期细胞不易进入S期,起自身限制性作用,也称自身限制性药物。
表1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药 物 | 作 用 |
氮芥 | 对各期细胞(包括G0细胞) |
环磷酰胺 | 对增殖期内的细胞都有杀伤 |
放线菌素D | 对G1/S过渡及M、S期有作 |
博莱霉素 | 对G2和M期作用较强;使 |
表2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药 物 | 作 用 |
甲氨喋呤(MTX) | S期 |
注: 最下面4种药的意见尚不一致
根据不同药物对瘤细胞周期的不同作用,可设计出多种序贯用药、合并用药的方案,以争取最有效地杀灭瘤细胞,最少地损伤正常细胞,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一般言之,临床上发展较慢的肿瘤,其细胞增殖不多,可先采用足够剂量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各期瘤细胞进行大量杀灭,其中也可杀伤一部分G0细胞。待肿瘤缩小时,余存细胞及G0细胞将迅速增殖,如再用大量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常会出现毒副反应,宜继续使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杀灭进入周期的增殖细胞,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过一段休息时间,重复上述治疗方案,常能达到缓解或控制肿瘤的目的。对临床上发展很快的肿瘤,大量癌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宜先采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一种或几种药物联合使用,从不同环节上抑制和杀伤敏感的瘤细胞,使肿瘤停止发展。也可利用使瘤细胞同步化的原理,将具有选择性作用的药物在间隔一定时间内,先后用药,可提高疗效。增殖细胞受到较大杀伤后,再用大剂量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消灭周期中的其他瘤细胞及G0细胞。这样轮回几次,间隔以短暂的休息期,往往会收到较佳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