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皮炎系皮肤接触隐翅虫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隐翅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隐翅虫科,是一种黑色蚁形小甲虫,长约0.6~0.8cm,无毒刺。昆虫常栖于田圃树林间,白天伏于木头、石子下,夜间出来捕捉小虫,有趋光性,晚间多在灯光下飞翔。当虫停留在人体皮肤时,患者打死小虫,使虫体内所含的一种强酸性(pH1~2)毒素与皮肤接触,在数小时至1~2天引起皮炎反应,其程度与接触毒素的多少有关。
此病多见于夏秋季,雨后闷热天气尤多,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多数为夜间灯光下工作者。皮肤损害主要为红斑、脓疱。由于搔抓关系,绝大多数呈条状排列,脓疱可相互融合,擦破后呈糜烂结痂。少数损害中央有条状灰黑色坏死。在条状损害邻近常有绿豆或更大之鲜红色丘疹及斑片,其中央亦常见脓疱。有些损害呈片状,以外阴部为主。皮损一般经1~2周痊愈,也有长达3周以上者。
本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暴露部位为主,如面、颈、四肢等。发生在阴部的并不少见,可能小虫爬行于该处所致。轻者有痒及烧灼感,重者剧痛。炎症较剧及范围较大者,常伴有头昏、头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等。侵及眼部可导致结膜炎。愈后遗留色素沉着,可有浅表疤痕。
皮损处病理变化为表皮水肿、液化或坏死,有表皮内或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有中性粒细胞,真皮浅层水肿,严重者有灶性出血或坏死,有炎症细胞浸润。
隐翅虫接触皮肤时,不要在皮面上打死,可用口吹去或以手指将虫拨落后踩死。虫爬过皮肤应及早用肥皂水清洗,或涂10%氨水。皮炎发生后,可对症处理和避免继发感染。局部一般可湿敷,或搽炉甘石洗剂。有继发感染者。外搽2%龙胆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