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鼠原系指杀灭鼠类而言,现已扩大到对整个啮齿动物的防制而成为研究有害啮齿动物生态行为、发展防制技术,以控制其种群数量的科学。灭鼠为防制鼠源性疾病,减少啮齿动物造成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
啮齿动物包括啮齿目与兔形目。全世界啮齿目有记载的现存种约1700种,分属于34科354属。我国初步统计共有146种,分属12科62属。兔形目 (按旧分类系统属啮齿目的重齿亚目)我国现报告有22种,分属2科3属(见表)。
我国啮齿目和兔形目分科名录
目与科名称 | 属数 | 种数 |
啮齿目 (RODENTIA) | ||
松鼠科(Sciuridae) 鼯鼠科 (Pteromyidae) 河狸科(Castoridae) 科(Capromyidae) 仓鼠科(Cricetidae) 猪尾鼠科(platacathomyidac) 竹鼠科(Rhizomyidae) 鼠科(Muridae) 睡鼠科(Muscardinidae) 林跳鼠科(Zapodidae) 跳鼠科(Dipodidae) 豪猪科(Hystricidae) 兔形目 (LAGOMORPHA) | 11 7 1 1 18 1 1 10 1 2 7 2 | 24 15 1 1 55 1 3 28 1 2 11 4 |
鼠兔科(Ochotonidae) 兔科(Leporidae) | 1 2 | 15 7 |
目前,啮齿动物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哺乳类总和。其中,依靠人而生存者,称家栖鼠或共居鼠。它们栖居建筑物内,盗吃食物,传播疾病,危害最大。家栖鼠有褐家鼠、屋顶鼠、黄胸鼠与小家鼠等。东南亚的缅鼠、印度与缅甸的小板齿鼠、我国的黄毛鼠,在某些地方已有变成家栖鼠的倾向。我国主要有害野生啮齿动物有: 黑线姬鼠、黄毛鼠、黄鼠、沙鼠、大沙鼠、布氏田鼠、旱獭、鼠兔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资料(1974),全世界啮齿动物中约90%的种与疾病有关,至少可传播35种人类疾病。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使部分鼠源性疾病得到控制,但许多地区仍存有自然疫源地,兽疫猖獗,人间疫情亦时有发生。啮齿动物亦为重要的经济害兽,特别是鼠类。联合国食品农业组织(1975)报告,全世界鼠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每年约17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生产食物的20%。此外,鼠类啮咬电缆引起火灾,破坏堤坝引起水灾,以及破坏各种物资等等所造成的损失,更无法计算。因此,对啮齿动物的防制具有重要意义。
啮齿动物防制,从卫生防病角度,应以家栖鼠为主,应做到建筑物内无鼠; 从动物流行病学与植保角度,防制的靶子动物除家栖鼠类外,更主要为野生有害啮齿动物。对野生有害啮齿动物防制,一般要求将密度控制在足以切断兽间疾病的传播,保护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为度,不一定要求无鼠。
当人类有农业,有粮食贮存,鼠害即随之发生,灭鼠技术亦即开始发展。从出土古代墓葬中发现,早于公元前二、三千年前埃及人已有陶制捕鼠器。公元七百余年,我国也有关于鼠害与捕杀鼠类记载。唯长期以来,对鼠类防制的重要性未引起足够重视。直至19世纪末,鼠类经水路交通迁移,引起世界性鼠疫大流行,人们才意识到鼠类为最危险的害兽,并开始认真考虑鼠害的防制问题。
现代的灭鼠研究仅有70~80年的历史。1942年以前,仅发展了一些急性灭鼠剂、熏杀剂和防鼠工程,缺乏系统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防疫和保护食品的需要,除对已有灭鼠剂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效果评价,研制出氟乙酸钠与安妥等药物外,并对鼠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且阐明了卫生习惯和环境保护对鼠类防制的重要意义。战后,根据鼠类摄食行为,采取前饵和多剂量技术,大大提高了毒饵灭鼠效果。五十年代初,抗凝血剂的使用与推广,可谓灭鼠工作的黄金时代。此种好景持续8~10年,西欧与北美相继出现了鼠类对抗凝血剂抗药问题,大有可能使此类药物归于无用境地。为解脱此困境,许多国家于抗药性机制与新灭鼠剂筛选方面进行大量工作,发展了几种具有选择性毒力的急性灭鼠剂,如灭鼠宁、灭鼠优、灭鼠安等,以及能杀灭抗药性鼠种的第二代抗凝血剂鼠得克、大隆与马其等。
有害啮齿动物防制法可归纳为防鼠与杀灭两大措施。防鼠主要为改变环境卫生条件和农田耕作方式使之不利于鼠类孳生繁殖,以及修建防鼠工程将鼠类排除于建筑物之外。杀灭主要为采用灭鼠剂、熏杀剂与捕杀器等,消灭有害啮齿动物,降低其种群密度。某时,采用一种方法虽能收到良好效果,但长期保持防制效果,常需同时或先后采用多种方法,即综合防制。
本世纪由于环境改造,防鼠建筑修建,卫生条件改善与广泛使用抗凝血灭鼠剂,城市鼠类密度普遍下降。城市中,用机动车辆取代兽力车辆,大大减少了鼠类食物来源和筑巢隐蔽条件。现代城市,鼠类主要依靠人的垃圾废物生活。条件差的农业区,地里庄稼与贮存不当的粮食等养活大量鼠类,为防制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人类为自身利益,大量砍伐森林,变草原为耕地,建立居民点,从而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给小型啮齿动物提供了良好栖息场所与丰富的食物来源。哪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环境卫生不良,哪里鼠害就严重。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目前所以成为最繁荣的哺乳类,人应负主要责任。鼠害的发生是一个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有关的生态学现象,因此对鼠害的防制比对其他虫害的防制更需要综合性措施。今后灭鼠研究的重点,应为各种环境鼠类生态行为调查与综合性防制措施。解决鼠类抗药性,寻找新的有选择性毒力灭鼠剂,发展生物灭鼠方法,包括化学绝育剂、外激素与遗传灭鼠等方面亦需加快研究,以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技术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