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班氏丝虫与班氏丝虫病

班氏丝虫与班氏丝虫病
 
摘要: 班氏吴策线虫简称班氏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雌虫产微丝蚴,通过蚊媒传染给人。

班氏吴策线虫简称班氏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雌虫产微丝蚴,通过蚊媒传染给人。人感染班氏丝虫后大多无明显症状,但在血中可检出微丝蚴,即微丝蚴血症;一部分感染者可出现临床症状和/或体征,称为班氏丝虫病。在各种人体丝虫病中,以班氏丝虫病的流行最广,感染人数最多,危害亦最大。

病原学 1878年Manson在我国厦门发现班氏丝虫病并提出由库蚊作传播媒介,次年又观察到其微丝蚴有夜间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特性,即夜现周期性。以后有人注意到某些地区的班氏微丝蚴不显示周期性。根据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的时间,可将班氏丝虫分为3种类型:①夜现周期型: 微丝蚴白昼聚集在肺部微血管,黄昏时开始出现于外周血液,晚10时至翌晨2时达高峰,后渐减少至天明后消失。我国及世界多数地区的班氏丝虫属此型。②白昼亚周期型: 全日任何时间均可从外周血液查出微丝蚴。此型见于太平洋海域中波里尼西亚区和新喀里多尼亚区诸岛。一般以南太平洋勃克斯顿线(Buxton'sline)为界,以西为夜现周期型,以东以南为白昼亚周期型。③夜现亚周期型: 末稍血液微丝蚴数以夜间为多,白昼仅及夜间的20%左右。此型见于泰国西部丛林。以上3型的成虫和微丝蚴在形态上无明显区别,但各以不同的蚊种为其传播媒介。

形态: 成虫细长,乳白或灰白色。雌雄异体,雌大于雄。头、尾部较虫体中段略细,末端钝圆。表皮光滑,头、尾可见横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微陷的口,口周围有两圈乳突,每圈约6个。口腔浅短,下连长管状食道,食道前部为肌性,后部为腺性。食道与肠管交界处有瓣膜。肠管细薄,位于虫体中轴,近尾部处膨大为短的直肠。雄虫长32~42mm,宽0.1~0.15mm。尾部向腹面弯曲半至3圈。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睾丸细管状,位于肠管上段处,起端钝圆,内有颗粒状生殖细胞,向后渐粗,占虫体大部。睾丸后依次连接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于虫体尾端与直肠汇合为肛殖腔并开口于近尾端的腹面。肛殖腔开口处之前、后和两旁有乳突8~12对;另在前缘有乳突1个,后缘有1~2对。长、短交合刺各1根,形状各异,但均分为角质基部和膜质末梢部。长、短交合刺角质基部长度比例为1.5:1。引带1对或1个,呈新月形或船形。雌虫长72~105mm,宽0.2~0.3mm。颈部稍细,尾部略向腹面弯曲。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卵巢细管状,开始于虫体后部,纡曲向前依次连接细短的输卵管、膨大的受精囊、粗长的子宫。成熟雌虫两条子宫几占虫体的全部。子宫开始段含大量颗粒样球形卵细胞,中段含逐渐发育为透明薄壳内有卷曲胚蚴的虫卵,大小约38×25μm,末段含微丝蚴,卵壳伸长为薄鞘膜,裹于微丝蚴体外。两条子宫于虫体前部汇合为一单管,于食道与肠管交界处之前连接短窄的肌性阴道。阴门开口于虫体前端腹面。

微丝蚴染色后长244~296μm,宽5.3~7.0μm。蚴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角质层光滑,有环纹。体内有许多圆形细胞核,排列整齐,各自分离,清晰可数。头端无核处,称为头间隙,其长宽相等。蚴体前可数。 头端无核处, 称为头间隙, 其长宽相等。 蚴体前1/5处为神经环,其后为一排泄孔,孔后有一排泄细胞。蚴体中段有一内体,内体后约于蚴体后1/3处有一大细胞,称G细胞,其后较远处有3个靠近的细胞,依次称为R2、R3、R4细胞。于R4细胞相平或略后处有一小而不显的肛孔,开口于近尾端腹侧。尾部尖细,内有核,呈单列,尾端无与体核脱离的核。微丝蚴的超微结构观察,鞘膜为电子致密物质膜层,鞘膜与蚴体间有散在颗粒物质。蚴表皮为3层膜组成,其下为皮下层。肌细胞呈纺锤形,除在头尾外,在背、腹、侧索间分排为4组。口囊位于蚴体前端,与咽线管相连,管外为未来的食道细胞所包围。神经环为填充紧密的神经突组成,围于食管中部,可辨认出有3种感觉细胞器,均具有变异纤毛。头端的钩与一个头感器相连。排泄孔为烧瓶状,开口于表皮。内体为致密颗粒细质组成,被未来肠细胞所包围,位于排泄细胞和G细胞之间。G细胞极大,位于内体之后,有一大核。肛孔基部被3个直肠细胞所包围。尾部有尾感器1对,内各有一纤毛。

蚊体内幼虫按其发育可分为3期: ①腊肠期幼虫: 长125~250μm,宽10~17μm,尾端有猪尾状小尾。②感染前期幼虫: 长275~300μm,宽15~30μm,体内各器官多已分化,尾部呈短圆锥形。③感染期幼虫: 长1400~2100μm,宽18~23μm,虫体细长,头端略尖,有乳突2圈,尾端截断状,有等大而明显的球状乳突3个,已具完整的消化道。

生活史: (1) 在蚊体内: 蚊刺吸人血时,将微丝蚴吸入蚊胃。经1~7小时,微丝蚴脱去鞘膜,穿过胃壁。6~17小时,幼虫侵入胸肌,活动减弱。幼虫停留在胸肌内至发育为感染期幼虫,需蜕皮2次。气温和湿度适宜时,第2~4天,虫体缩短增粗,成为腊肠期幼虫。第7~9天第1次蜕皮,内部组织分化,消化道逐渐形成,体腔出现,成为感染前期幼虫。第10天后进行第2次蜕皮,虫体迅速增长变细,为感染期幼虫。此期幼虫活泼,可钻至蚊体各部,但多数至蚊下唇。幼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不繁殖。自微丝蚴被吸入蚊胃至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和湿度,在温度为26~32℃和相对湿度为75~90%的适宜条件下,需10~14天。

(2) 在人体内: 当蚊虫再次刺吸人血时,感染期幼虫自蚊下唇逸出,由蚊叮伤口钻入人体,进入附近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或淋巴结内,最后发育为成虫。其间尚需蜕皮2次。第3次蜕皮发生在感染后第10~13天,第4次在38~42天,最早可在感染后4个月检获成虫。雌雄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至血循环。成虫寿命为10~15年,最长可达40年,但常因人体的炎性反应而中途死亡。微丝蚴在实验动物体内可活9个月以上,在人体内估计可存活3月~2年。

尚未发现班氏丝虫有贮存宿主,但人工感染猴、沙鼠、仓鼠获得成功。

流行病学 班氏丝虫病分布很广,在东半球自北纬42度至南纬28度,西半球自北纬30度至南纬30度的广大地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但以亚洲和非洲较为严重。我国的班氏丝虫病曾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黄河以南的15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及城镇。黄淮流域的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及江苏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平原,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四省相毗连的山区,以及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带,都是我国重要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班氏丝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微丝蚴血症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在有体征的晚期丝虫病人,仅2.6~4%有微丝蚴血症。

夜现周期型的班氏丝虫主要以夜间吸血的尖音库蚊组的家栖蚊种为传播媒介; 白昼亚周期型以日间吸血的多种伊蚊为传播媒介。我国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北纬32度以北为淡色库蚊,以南为致倦库蚊。此外,东乡伊蚊和微小按蚊分别为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南岛的传播媒介之一。其它如中华按蚊、大劣按蚊、日月潭按蚊、迷走库蚊等亦有感染期幼虫的自然感染。实验感染成功的尚有二带喙库蚊(C. bitaeniorhynchus)、褐尾库蚊(C.fuscanus)、贪食库蚊(C.vorax)、白胸库蚊(C.pallido-thorax)、多斑按蚊等。

男女老幼对班氏丝虫均易感。

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环境卫生差等条件,适宜于媒介蚊种的孳生、繁殖、吸血以及微丝蚴在蚊体内的发育,构成了本病流行的自然条件。我国北纬32度以北,气温较低,感染季节较短,在6月至9月间;在北纬32度以南,气温较高、雨量较多,因此感染季节较长,多在5月至11月间。环境卫生、住室卫生、人口密度、职业、衣着及露宿习惯等,均影响蚊虫的吸血机会,构成流行的社会条件。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班氏丝虫病流行呈现地方性和季节性。即使在同一自然地带内,有的为流行区,有的为非流行区; 甚至在同一流行区内,各村镇之间,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也可有很大差别。

发病原理和病理 淋巴寄居性丝虫病的主要病变是由成虫所致,淋巴系统损害明显。病变的发生与发展还取决于宿主机体反应、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的数量、未成熟丝虫或成虫暂时或永久寄生部位以及细菌继发感染等因素。血液中的微丝蚴,即使数目很多也不致引起临床症状,但偶尔在脾脏或淋巴结中可见微丝蚴肉芽肿。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有些幼虫发育为成虫,有些则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死亡。动物实验证明当幼虫第3、4次蜕皮时,能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蜕皮液或成虫子宫的分泌物(包括粘液、未受精卵和胚胎残体等)以及死虫的裂解物等,都可使机体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在淋巴系统内移行、发育的幼虫和未成熟的丝虫所引起的淋巴管、淋巴结炎症较轻微。成虫在淋巴管内活动和刺激常引起淋巴管腔扩张,淋巴管壁内皮细胞增生,管壁水肿,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管周围组织有类似的炎症反应。淋巴结肿大,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积聚。成虫死亡时,引起剧烈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积聚,可形成嗜酸性脓肿,其中可见到死虫断片及夏-莱晶体。脓肿内坏死物质的周围有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和异物巨细胞等,呈放射状排列,其结构与结核十分相似,称为结核样肉芽肿。最后残余虫体钙化,肉芽肿逐渐纤维化,增生的纤维组织呈同心圆状排列,引起管壁显著增厚,管腔狭窄,淋巴循环障碍,甚至阻塞,进而导致其它器官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和泌尿生殖系统等的病理变化。

丝虫寄生部位及其附近淋巴管淋巴结受阻或受损害时,其远端出现淋巴管曲张、瓣膜失效,甚至管壁破裂。周期型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和浅部淋巴管、淋巴结中,尤以腹腔、盆腔、腹膜后组织、肾盂、副睾、精索等部位为多。如精索淋巴管阻塞时,可导致睾丸鞘膜淋巴积液。阴囊皮肤淋巴管及腹股沟浅淋巴结受阻时,可出现淋巴阴囊或阴囊象皮肿及阴囊淋巴管曲张。阻塞发生在引流阴茎通至腹股沟淋巴结或内髂淋巴结时,可出现阴茎象皮肿。阻塞部位在腹股沟淋巴结或其主要淋巴管时,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潴留于下肢皮下,刺激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受阻下端可出现淋巴液肿,或形成下肢象皮肿。受阻处如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可使腹膜后淋巴管广泛曲张,内压增高,乳糜液淤积于主动脉侧、髂、骨盆、精索或卵巢淋巴管内,并可返流至肾脏的淋巴管,经淋巴管破口,漏至肾盂、肾盏,甚至输尿管及膀胱内而随尿排出,即为乳糜尿。阻塞部位如在主动脉侧淋巴结或腰干淋巴管时,来自肾脏、输尿管上端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排出的尿含大量淋巴液,即为淋巴尿。

临床表现 按病程可分为4期,临床上各期症状可重叠出现。

(1) 潜伏期: 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止,一般为10~12个月。1岁内婴儿微丝蚴阳性者极少。少数感染者有时可出现荨麻疹、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或精索疼痛、短时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2) 微丝蚴血症期: 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数目逐渐增多,到达一定密度后,保持相对稳定。此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偶有发热,2~3天内自退,血中嗜酸粒细胞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不加治疗,此期可持续10年左右,甚至长达终生,即血中长期保有微丝蚴而不出现丝虫病的典型症状。

(3) 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一般初起时症状较轻微,次数也较少,随着病变的发展,症状加剧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在微丝蚴血症期只有少数病人偶可发生,晚期则常频繁发作。

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但常与淋巴管炎相继或同时发生。丝虫病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的特点是淋巴结炎出现在前,淋巴管炎继发于后,不同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淋巴结炎常见于腹股沟、股部、腋窝等处。发作时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并有压痛,可持续数天后自行消失,有时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亦多发于下肢。发作时先有腹股沟、股部淋巴结肿痛,后可见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称离心性淋巴管炎,俗名“流火”,常反复发作。淋巴管炎波及小腿中、下部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即为丝虫病的丹毒样炎症,局部皮肤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表皮紧张,具有光泽,有压痛、灼热感。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38~39℃)、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等,经5~7天红肿渐消退自愈,皮肤恢复正常。反复发作后,腿部肿胀消退减慢,腿围逐渐增粗。腹腔和盆腔内的深部淋巴结发炎时一般无明显体征,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全身症状,常反复发作,在流行区内称为丝虫热。有时有腹部痛感,并偶有压痛,易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等。

精索、副睾、睾丸的淋巴管发炎时,常发病急骤,多在一侧阴囊发生,两侧者较少,局部疼痛,伴有畏寒发热。急性精索炎发作时,可出现结节,有压痛,炎症消退后,可遗留精索结节或精索粗厚,少数可致精索淋巴管曲张。

(4) 慢性期: 多为淋巴系统阻塞所致的症状和体征,发展缓慢,临床常见的有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淋巴阴囊、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液肿及象皮肿等。班氏丝虫病下肢象皮肿,多见于小腿或足部,皮肤粗糙增厚,有苔藓样变;严重者踝部出现突出肿大团块,趾基部有棘刺或疣状突起,常兼有细菌和真菌感染,并可累及大腿和臀部。男性阴囊包皮象皮肿也不少见; 巨型阴囊象皮肿,阴茎常缩入粗厚的皮肤内,包皮偶可粘连或形成瘢痕,有时可导致排尿困难。乳糜尿或乳糜血尿可出现腰部胀痛,时发时愈,过劳及高脂饮食可诱发,尿中常结凝块,阻塞尿道致使排尿困难。乳糜尿含大量蛋白及脂肪,排出放置后易凝结。病久者多呈消瘦、营养不良或贫血。女性乳房丝虫性结节不少见,常易与乳腺肿瘤,乳腺小叶增生相混淆。乳房、阴唇、阴蒂象皮肿较少见。个别病例可见成虫或微丝蚴侵及眼前房引起视力障碍。丝虫性心包炎及心包积液、乳糜腹水、乳糜腹泻、胸腔乳糜积液、乳糜血痰、脾脏丝虫性肉芽肿等,也偶有发现。

诊断 包括下列几种:

(1) 临床诊断: ①病史:包括流行区流行季节居留史、“流火”史等。②体征检查: 腹股沟、股部、腋窝、肘上等部淋巴结肿大,乳房结节,精索粗厚、结节、淋巴管曲张,副睾结节,阴囊肿大或象皮肿,鞘膜积液,下肢淋巴肿或象皮肿等。

(2) 病原诊断: 血液检查: ①厚血膜法: 于夜间9时至翌晨2时,采耳垂血3大滴(相当于60μl),涂成厚血膜,一次采2片。涂片经自然干燥、溶血、固定,用品蓝、美蓝、吉氏液染色后镜检。②浓集法: 于夜间取静脉血1ml,置于含3.8%枸橼酸钠0.1ml的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摇匀,溶血后离心沉淀,镜检沉渣中微丝蚴。③薄膜过滤法: 取直径为25mm的塑料过滤器及孔径为3~5μm的微孔膜,用内盛5%枸橼酸钠溶液0.1ml的10ml注射器,取静脉血1ml混匀,再吸取10%涕波(teepol)水溶液9ml(或2%吐温-80溶液或0.1%碳酸氢钠溶液)混匀溶血,速接装有薄膜的过滤器上,将注射器的内栓轻轻推移,已溶血液通过薄膜滤下,微丝蚴留于薄膜上,取下薄膜用0.1%苏木素或0.05%天青Ⅱ、0.1%美蓝等染色后镜检。浓集法和薄膜过滤法均可提高检出率。④鲜血片法: 取血1滴置玻片上,加蒸馏水1~2滴,加盖玻片镜检,可见活动的微丝蚴,可供教学宣传用。

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内微丝蚴检查:

可用直接涂片法或浓集法,淋巴液可加抗凝剂后用水稀释10倍,离心检查沉淀。乳糜尿可先加乙醚(乳糜尿5ml加乙醚2ml),吸去上层脂肪,加水稀释离心后检查微丝蚴。

活体组织检查: 取可疑的组织如肿大的淋巴结等,制成病理切片,有时可查见成虫。

(3) 免疫诊断: 因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故多用异源性抗原,如用犬恶丝虫、马来丝虫、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猪浆膜丝虫(Serofilaria suis)等,制成抗原,进行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供辅助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用,但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4) 鉴别诊断: 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须与细菌感染相鉴别。淋巴系统阻塞所致的症状和体征须排除其它原因,如先天性、外伤性、肿瘤等。

治疗 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状、体征的治疗。

病原治疗: 微丝蚴血症和有丝虫病症状、体征者均应给予病原治疗。首选药物为海群生(乙胺嗪)。此药吸收迅速,排泄快,毒性低,使用安全,对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

(1) 对微丝蚴血症的治疗: 每疗程总量为72mg/kg,服法为成人每天600mg,分2~3次服,连服7天或每天1000mg,分2~3次服,连服3天。一般用2~3个疗程,每次间隔1~2个月。服药后,血中微丝蚴可迅速减少或消失。服药后,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全身肌肉关节痠痛等副作用,尚有皮痒、皮疹,偶见过敏性水肿、紫癜、支气管痉挛、黄疸和血尿。副作用程度与血中微丝蚴密度成正比,也与机体反应性有关,可能为微丝蚴被杀死后释放异性蛋白所致的过敏反应。口服复方醋柳酸可减轻反应。反应严重者,可暂停药。服药后2~14天内可出现淋巴系统反应,乃药物作用于成虫所致,包括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结节。淋巴管结节具特征性,切开检查常可找到将死或已死的成虫。班氏丝虫病的淋巴管结节多在精索、副睾等部位,也可见于四肢或乳房。

(2) 全民服药: 鉴于血中微丝蚴密度低者及慢性患者,微丝蚴不易检出,故在流行区可采用全民服药。一般用间歇服药法,成人每次服海群生6mg/kg,儿童酌减,每周或半月或1月服药1次,共服12次。在大规模防治中,除治疗微丝蚴血症者外,也可对血检阴性者采用全民服药方法防治,海群生剂量成人0.5g,1次顿服。

(3) 海群生药盐: 将海群生原粉按3‰的比例均匀拌入食盐中,全民服用6个月,(按每人每月食盐1斤计算,即每人每天服海群生50mg,总量9g)。在微丝蚴率为5%左右的地区,全民服药盐6个月后,可使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药盐优点为不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群众易于接受,兼具预防意义,但对成虫作用不够完全。故无论何种全民服药法中,均需对微丝蚴血症者进行重点反复治疗,以求彻底。

左旋咪唑(levamisole),成人每天150~200mg,连服10天或21天,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对班氏丝虫成虫及微丝蚴也有效。以上两种药物治疗微丝蚴血症者的副作用与海群生相似。

对症状、体征的治疗: ①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 服保太松,成人每次0.2g,日服3次连服2~3天。于发作前如有腹股沟部酸、胀、痛感等先兆症状时,立即服保太松,效果更好。②鞘膜积液: 可施行睾丸鞘膜翻转术。③淋巴阴囊和阴囊象皮肿:可施行阴囊病变组织切除整形术。④乳糜尿: 应注意休息和低脂饮食。1~2%硝酸银溶液肾盂灌注,有一定疗效,剂量为10~25ml,一次无效时,间隔1~2周后可重复灌注。长期不愈者,必要时可施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术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⑤下肢象皮肿除保护患肢清洁,防止细菌或真菌感染外,可用局部热烘或肌注25~50%桑叶注射液加绑扎疗法,巨型下肢象皮肿可施行游离全厚皮片植皮整形术。

预防 对流行区居民反复进行普查、普治,以控制传染源。在高度流行区,可结合海群生全民服药或海群生药盐全民防治的方法。如通过防治,微丝蚴率已降至1%以下,即表示已达到控制丝虫病的要求,应加强监测,其内容有: ①人群血检微丝蚴的定点纵向观察; ②媒介蚊种密度和自然感染率的定点纵向观察; ③选择一部分原微丝蚴阳性者及其邻居,进行定点、定时捕蚊,并剖检蚊体内丝虫幼虫。查获阳性蚊时,则对阳性蚊户所在村进行追索血检和防治; ④复查历年微丝蚴血症者或微丝蚴阳性户; ⑤补检历年漏查者; ⑥对外来人口和回乡人口进行血检; ⑦控制丝虫病5年后,对1~5岁儿童进行血检; ⑧控制丝虫病后5~10年,调查当地丝虫病的症状和体征的出现情况。

此外,防蚊和灭蚊亦很重要。住室应有防蚊设施或药物驱蚊。夜间不在室外露宿。根据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孳生于污水的特点,应注意改善环境卫生,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以消灭孳生地。对不能废弃的池塘,可提倡养鱼,酌用废机油,喷洒5%双硫磷乳剂,或投以0.5ppm的双硫磷缓释剂等,以杀灭幼虫。



   丝虫病太可恶了,印度产的海群生我替在淘宝上买过,朋友断断续续吃了半年,控制住了
 发表者:xiaoliu345  评价时间:2014-06-23 19:04:10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33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