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吸虫为双腔科吸虫的统称。支双腔吸虫 (Dicro-coelium dendriticum Rudolphi,1819)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的胆道。矛形双腔吸虫(D.lanceatum Stiles & Hassall,1896)为支双腔吸虫的同物异名。中华双腔吸虫 (D. chinensisTang & Tang,1978)偶可寄生人体。
支双腔吸虫 成虫较细长透明,前端尖,体表无棘,大小5~15×1.5~2.5mm。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睾丸2个,前后排列或斜列位于腹吸盘之后。卵巢椭圆形,偏于右侧。卵黄腺在虫体中央1/5部位的两侧。子宫从卵模开始向后盘绕,又折回盘绕而上,接生殖孔。卵的大小38~45×22~30μm,深棕色,壳厚,内含1个已成熟的毛蚴。
本虫的生活史需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栖螺类,在我国有同型阔纹蜗牛、条华蜗牛、小丽螺及光滑琥珀蜗牛(Succinea snigha)。虫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出,被上述蜗牛吞食后,在其肠道中孵化。在蜗牛体内经母胞蚴和子胞蚴发育为尾蚴,约需3个月。尾蚴具纤细的锥刺1支。久晴之后的大雨常使尾蚴从子胞蚴的产孔逸出,并从蜗牛的消化腺进入呼吸腔。呼吸腔因尾蚴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将尾蚴包围,因此数以百计的尾蚴聚合成若干具有粘性的球状体。每5~15个球状体又集合成一个大囊体,称为粘球。当温度下降时,粘球被排出体外。排出的粘球,干后外面形成硬膜,使水分不易散失。每球可包含约500条尾蚴。
支双腔吸虫成虫
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国内发现的蚂蚁宿主有For-mica rufa及F. lugubris。蚂蚁吞食尾蚴后被感染。一个蚂蚁体内的本虫囊蚴可超过100个。在寒冷季节,被感染的蚂蚁常停留在草或小树上不食不动,因此极易被食草动物所吞食。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其十二指肠脱囊,经胆管进入肝。实验证明也可经血管进入肝脏。感染后6~7周虫体成熟,再经4周在终宿主粪便内出现虫卵。终宿主也可因吞食粘球,甚至第一中间宿主蜗牛而得到感染。人体感染主要是偶然吞食了尾蚴或囊蚴。
本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欧洲,亚洲,北美洲东北部及澳大利亚,是牧区常见的家畜寄生虫。我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地区,绵羊,山羊、牛、狗、猪、马、驴、骆驼、鹿、麝、兔、土拔鼠等经常有本虫的感染。人体感染报告遍及亚洲、欧洲和非洲,我国已报告约20例。
本虫寄生可引起胆道炎症反应及上皮细胞增生,以及胆道周围的纤维化。病人常有呕吐、腹泻、便泌及消化不良,以及肝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自粪便或十二指肠液检查本虫虫卵可以确诊,但本虫虫卵与胰阔盘吸虫卵相似,很难鉴别。
曾试用麝香草酚及福安定(fuadin)治疗有效。预防应注意个人卫生。
中华双腔吸虫 曾在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西藏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发现,偶然也可寄生人体。形态和生活史与支双腔吸虫不同。第一中间宿主为东北的枝小丽螺和山西的条华蜗牛; 第二中间宿主为昆虫,有山西的红头蚁Camponotus compressus、黑龙江扎赉特旗的Formica truncicola和吉林及内蒙的For-mica gagates等蚁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