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氯酚(C6Cl5OH)及其钠盐五氯酚钠 (C6Cl5ONa)为具有刺激性酚臭味的固体。五氯酚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工业品为淡褐色粉块状。分子量266.35,比重1.978,熔点191℃,沸点309~310℃(分解),蒸气压14.66mPa(20℃)。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五氯酚钠纯品为白色粉末,工业品为浅红色鳞片状固体,易溶于水。用于木材防腐,杀白蚁,杀真菌,杀灭钉螺,并用作除草剂等。
五氯酚和五氯酚钠毒作用相同,属高毒化合物。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经皮吸收为引起中毒的主要途径,亦可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可使五氯酚毒性增高。进入人体后与血浆蛋白结合; 主要经肾排泄,排泄缓慢,有蓄积作用。五氯酚在体内主要引起氧化磷酸化过程解偶联,使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不能通过磷酸化转变为三磷酸腺苷或磷酸肌酸予以贮存而散发热能,导致代谢亢进,出现高热、肌无力。
急性中毒的早期症状可有极度乏力、多汗、下肢沉重感、胸闷、头痛、烦渴、恶心、呕吐、发热等。发病时体温38~39℃,病情可在1~2小时内恶化,出现高热(40℃以上)、大汗淋漓、心悸、呼吸困难、烦躁,严重者发生昏迷、强直性痉挛、肺水肿。死因多为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实验室检查可有血糖增高伴尿糖阳性,尿五氯酚增高,尿蛋白阳性,肝、肾功能改变及基础代谢率升高。
五氯酚及其钠盐对呼吸道、眼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喷嚏、咳嗽、流泪。刺激阈为0.3mg/m3左右;3mg/m3以上即不能忍受。对皮肤可引起辣痛、皮疹、痤疮、皲裂及皮肤慢性增厚及苔藓样变。长期接触五氯酚者常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多汗、乏力、关节痛、手指麻木及痛觉减退。实验室检查尿五氯酚增高。
诊断主要依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尿五氯酚是可靠的吸收指标。
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高热用物理降温,同时用氯丙嗪25mg加于5%葡萄糖盐水500ml静脉滴注;补液及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重者可用可的松类激素及人工冬眠疗法。禁用巴比妥类和阿托品类药物。
车间空气中五氯酚及其钠盐最高容许浓度为0.3mg/m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