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后睾吸虫与后睾吸虫病

后睾吸虫与后睾吸虫病
 
摘要: 后睾吸虫病是后睾属Opisthorchis吸虫寄生在人的胆管引起的疾病。

后睾吸虫病是后睾属Opisthorchis吸虫寄生在人的胆管引起的疾病。寄生于人体的后睾属吸虫目前仅发现有2种,即猫后睾吸虫(O. felineus Rivolta,1884)与麝猫后睾吸虫(O. viverrini Poirier,1886)。本属的细颈后睾吸虫(O. tenuicollis)未见在人体寄生的报告,有人认为是猫后睾吸虫的同物异名,亦有认为是独立种。

猫后睾吸虫病 猫后睾吸虫寄生于猫、狗等哺乳动物和人的胆管内,引起猫后睾吸虫病。成虫形态极似华支睾吸虫,虫体大小7~12×2~3mm。体表无棘。口吸盘与腹吸盘大小都在250μm左右。睾丸2个斜列,位于虫体后1/4处。卵巢1个,多呈椭圆形。子宫位于卵巢与生殖孔之间。虫卵与华支睾吸虫卵相似,大小平均30×11μm。内有1个已成熟的毛蚴。虫卵被淡水螺如豆螺吞食后,毛蚴在其消化道内孵出。幼虫期包括胞蚴、雷蚴及尾蚴。螺感染后2个月,成熟的尾蚴开始自螺体逸出。尾蚴形态也与华支睾吸虫尾蚴近似。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 主要有鲤鱼、 丁、Idus melanotus等。尾蚴侵入鱼体发育为囊蚴,后者的形态也与华支睾吸虫囊蚴相似,但焰细胞公式为2[(6+6)+(6+6+6)]。人及动物由于食入有活囊蚴的鱼而感染。人体感染囊蚴后约4周,虫卵开始在粪便中出现。本虫分布地区很广,包括欧洲的南部、中部及东部,亚洲的土耳其、越南、日本、印度及苏联亚洲部分。虽然世界许多地区有人体感染报告,但绝大多数病例来自波兰以东地区和多瑙河三角洲地带。估计全世界受感染人数超过100万人。我国还没有确实的人体感染记录。贮存宿主有狗、猫、狐、狼、獾、野猪、家猪、鼠类、貂等。

猫后睾吸虫寄生在胆道可引起胆管壁炎性反应、组织增生与纤维化及门脉周围性肝硬化。虫卵或死亡的成虫可能参与胆石的形成。临床表现可有肝脾肿大,黄疸以及胆道炎症的症状。可有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加。询问病史和体检有助于诊断。确诊依据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获本虫虫卵。治疗可用六氯对二甲苯油滴丸或油剂,剂量为50mg/kg,每天1次,连服7天为一疗程,疗效较好。也可用吡喹酮,剂量同治疗“华支睾吸虫病”。预防主要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鱼肉。

麝猫后睾吸虫病 麝猫后睾吸虫主要寄生于猫、狗等动物,人体感染主要见于泰国、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以泰国报告的病例最多。我国尚无人体感染的报告。

麝猫后睾吸虫在形态、生活史和致病等方面与猫后睾吸虫很相似。从形态上区分这两种吸虫的主要依据是尾蚴和囊蚴的焰细胞公式,前者为2[(3+3)+(3+3+3)],后者为2[(6+6)+(6+6+6)],亦有以卵巢与睾丸的距离、卵黄腺集合成腺群的大小、虫卵的形态和大小等作为两个虫种的鉴别要点。该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数种豆螺(Bithynia goniomphalus,B,funiculata,B.laevis)。第二中间宿主为若干种淡水鱼,其中最重要的是Pun-tens orphoides,Hampula dispar和Cyclocheilichthyssiaja。人体因食用含有活囊蚴的鱼类而感染。病理变化主要为胆管壁炎症反应、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胆管扩张以及胆管周围纤维化。临床表现与感染度有密切关系,可有腹泻、消化不良、肝脏肿大、肝区疼痛、黄疸或轻度发热。重症者发生肝硬化乃至出现恶液质。本病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已在泰国引起重视。该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同猫后睾吸虫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69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