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棘腭口线虫与腭口线虫病

棘腭口线虫与腭口线虫病
 
摘要: 棘腭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Owen,1936)的成虫寄生于猫和狗,其第3期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并引起腭口线虫病。

棘腭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 Owen,1936)的成虫寄生于猫和狗,其第3期幼虫偶可寄生人体,并引起腭口线虫病。

棘腭口线虫成虫粗短,前端色红略透明,后端色暗灰。雄虫长11~25mm,雌虫长25~26mm。头部呈球形,颈部狭窄,两端向腹面弯曲,尾端卷曲尤为明显。虫体前部被有叶状皮棘,颈部的皮棘为三尖状,向后为单尖状,体后部无皮棘。雄虫的肛殖孔周围有1个Y形的无棘区,在该区只有若干小棘,分布成拱形。体棘的形状和大小为分类的特征。头上有4~8圈倒钩。口有1对肉质口唇。食管较长,呈棒状。两侧各有颈腺1对,汇合后开口于口唇。直肠短小,呈锥形。雄虫有假交合繖,肛殖腔周围有乳突4对,具长短交合刺各1根,分别长1.1mm和0.4mm。雌虫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略后处,生殖器官成对,阴道长。虫卵大小65~70×38~40μm,椭圆形,透明,一端有粘性栓塞,内含1~2个细胞。

受精卵随终宿主的粪便排出,进入水中后开始分裂,在27℃下约经5天,带鞘的第1期幼虫可在卵内形成。幼虫从卵孵出后,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 (广布中剑水蚤、锯缘中剑水蚤、英勇剑水蚤、近邻剑水蚤等)吞食,在消化道中脱鞘后进入体腔,经7~10天发育为第2期幼虫。第2期幼虫已有球形的头突,上有小钩4圈,每圈有40个以上。体表有圆形小棘,愈往后端棘数愈多,小棘数可作分类依据。受感染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吞食后,幼虫逸出,经鱼的胃壁进入肌肉,发育成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经1~2个月后被纤维膜包围成囊。囊的直径约1mm,肉眼可见。除淡水鱼外,蝲蛄、蟹、蛙及蛇等也可为其第二中间宿主。此外,甲壳类、猛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可为其转续宿主。当这些动物吞食鱼体中的第3期幼虫后,幼虫可在其皮下组织或肌肉中重新成囊。第3期幼虫长约4mm,呈淡粉红色,全身表面都有棘,每圈在200个以上,头突上有小钩4圈。生活力很强,能更换多个转续宿主而仍存活。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若被终宿主猫或狗吞食,第3期幼虫在胃中脱囊,穿过胃壁或肠壁进入腹腔,最后到达肝脏。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离开肝脏,在腹膜、胸膜或肌肉下移行的过程中发育为成虫。成虫沿胃的腹膜面钻入胃壁,到达粘膜下,向胃腔形成瘤状物,其上有一小孔,虫卵可自小孔排出。终宿主在感染约100天后,粪便中出现虫卵。成虫寿命甚长,可存活约10年。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如泰国、日本、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及中国,以泰国及日本流行最严重,我国共发现7例。

传染源为猫和狗。最重要的第二中间宿主在我国是鳜鱼,在日本是乌鱼。在泰国,鸡、鸭在流行病学上也很重要。第3期幼虫在70℃下5分钟可被杀死。

人由于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第3期幼虫的鱼或转续宿主动物的肉而被感染。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除个别例外,人体感染所见均为第3期幼虫。引起的病变分两型: ①形成脓肿或以脓肿为中心的硬结,常见于腹、胸、颈、面、咽、腋下、耳、额、手指的皮下组织及眼前房、眼眶、脑等部位; ②幼虫在表皮与真皮之间产生匐行疹或迁移性肿块。病灶局部大量嗜酸粒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幼虫在肝内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变,损伤肝组织,引起出血、肉芽肿和瘢痕形成及肝功能损害。虫体的食道腺分泌乙酰胆碱样物质,具有透明质酸酶和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能使组织坏死、出血和水肿。

潜伏期3~4天,也有长达2年余,取决于幼虫通过胃壁或肠壁经肝到达肌肉或皮肤所需时间。可有腹痛、食欲减退、呕吐、发热等前驱症状。皮肤损害出现后,上述症状即消失。早期皮肤症状的特点是间歇发生界限清晰的肿块,常见于躯干,特别是腹部,时隐时现,持续2天~1周。肿块可达拳头至手掌大,微红,有时有热,伴瘙痒或皮疹。幼虫移行至重要脏器如眼、脑、咽及泌尿系统可产生严重后果。血中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大多增高。

有上述症状,结合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蛙、蛇等史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等应考虑本病,确诊需自病变组织中发现第3期幼虫。以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感染后2周即可出现阳性反应。取出虫体后133~138天,皮试即转阴。本病需与痈或其它局部细菌感染鉴别。其引起的匐行疹需与钩虫幼虫所致的幼虫移行症和皮肤蝇蛆病区别。

治疗可采取外科摘除。

预防应注意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或其它肉类。

寄生于人体的腭口属线虫除棘腭口线虫外,尚有猪腭口线虫(G. hispidum Fedtschenko,1872)也偶可寄生于人。我国的家猪常有此虫寄生,人体感染仅广东发现1例。猪腭口线虫成虫寄生于猪的胃壁,长13~16mm,较棘腭口线虫短,头突有棘12圈,体表均有皮棘分布,棘刺分叉。雄虫腹面仅有1对小的翼状乳头。此虫的生活史可能与棘腭口线虫相同。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62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