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下灰沉降过程中或沾染环境后,应采取各种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避免或尽可能地减轻放射性落下灰对人员体表、食品、器材等所造成的沾染和γ射线对机体的照射;严格控制人员的受照剂量和食品、物体表面的沾染程度不超过各项相应的容许控制量。
战时核辐射的控制量是核战争时采取防护措施和进行卫生评价的重要依据。控制量是按下列原则制定的: 人体受到这种剂量照射后,一般对作战能力和工作能力无明显影响,可能产生一些轻微的自觉症状和反应,但不需处理就能自行恢复。一般情况下,发生随机性损害的机率是低的。随机性损害是指发生机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的大小有关的效应,如致癌效应,致突效应等。一些国家都有其相应的规定如外照射控制量约为50~100 rad。
对落下灰外照射的防护 人体受落下灰外照射的剂量大小决定于照射量率和受照射时间。因此,凡是能减低照射量率和缩短受照射时间的措施皆可对落下灰外照射起到防护效果。具体措施有:①推迟进入沾染区。②缩短在沾染区停留的时间。③利用各种屏蔽措施降低照射量率。④清除地表的沾染物。因任务需要而进入沾染区,人员所受剂量可能超过战时控制剂量时,可事先使用核辐射损伤预防药。
体表和伤口沾染的防护与洗消 体表沾染的防护: 人员处在落下灰沉降过程中或在沾染区活动时,为防止体表的沾染,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①利用工事、房屋、地下室、车船、帐篷等屏蔽。其防护性能与其结构的密闭程度有关。各种类型的工事和民房,约有10倍以上的防护系数,尤以地下铁道和永备工事的防护效果更好,基本上可避免内部受到沾染。各型坦克由于结构不同,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内部沾染的效果。②在沾染区停留的人员,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服、戴口罩、戴手套、穿长筒靴等,扎紧领口、袖口及裤口,防止体表暴露。只要认真做好这些简易防护,即可减少或避免体表的沾染。如果处于落下灰沉降过程中,或在重沾染区内进行作业,可另披雨衣或斗篷,或穿戴各种类型的防尘服与防尘面具,或穿轻便型三防服装。③在沾染区内,应遵守沾染区的防护规则,不得随意坐卧、接触沾染物体或脱下防护用品;一切行动应尽量减少灰尘的飞扬。
体表、伤口沾染的洗消:当体表和伤口的放射性沾染超过体表沾染控制量时,应尽早进行洗消除沾染。洗消分为局部洗消和全部洗消两类。在战斗间隙,一般采用局部洗消,消除体表暴露部位的沾染;在撤离沾染区后,尽可能进行全部洗消,用温水淋浴(加用肥皂)或无沾染的流动自然水源洗消,除沾染的效率可达90%以上。缺水情况下,用湿毛巾或干布擦拭局部,也可消除沾染量的60%以上。当局部污染较重而又难于去除污染时,可用洗消皂 (如络合剂配制的肥皂)或其它体表洗消剂进行洗消。伤口的除沾染,应与外科处理相结合。主要采用冲洗与外科扩创的方法,可消除沾染量的90%以上。对于伤病员的洗消处理要根据病情而定,以洗消服从于病情为原则,即重伤员应先救治后洗消,并一般采用局部洗消。
食品污染的防护和消除 食品污染的防护主要是采取各种密封的措施,防止食品暴露。具体措施有:①利用各种储粮设施(如仓库、土圆仓、席囤等)、地下工事、民房等进行防护。这些设施和建筑物对于爆区近距离的落下灰防护效率可达90~99%。②用各种包装材料(如麻布袋、塑料、金属或纸等包装)包装食品。只要包装严密无缝隙,就可防止内部食品受沾染。③加盖密闭(如水井、粮堆等)进行防护。
食品消除污染的措施,对包装完好者,主要消除包装表面的污染,可采用扫、刷、吹、洗等方法; 经处理后仍高于容许污染水平者,需更换包装。对于无包装或包装破裂者,采用铲除表面层(5~10cm深度)、削皮剥菜、清水洗涤、风吹、脱壳加工、过筛等简易措施消除污染。在云迹区受沾染的粮和菜,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可消除沾染量的90%左右,一般均可达到食用的程度。爆区内的食品,则需进行监测后而定。对于无法消除或经处理后仍高于控制量水平的食品,可暂时保存,留待衰变到低于容许沾染程度后再食用。
水放射性沾染的净化处理 方法很多,如混凝沉淀、过滤、离子交换、电渗析和反渗透技术等,都有一定的净化效果。受落下灰沾染的水净化处理,主要是采用混凝沉淀的处理方法,通常称为“化学处理”法。可用铝盐(如硫酸铝、明矾等)、铁盐(如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等)、磷酸盐(如磷酸钙、磷酸钠等)、锰盐(如高锰酸钾、高锰酸钠等)进行混凝沉淀,有时需再加适量的助凝剂,如氢氧化物(钠或钙)、碳酸盐、骨胶、活性炭等,以促进混凝沉淀的效果。化学处理法一般具有80%左右或以上的净化效率,但对于消除放射性碘核素的效率较差。化学处理法通常与过滤法相结合使用,以提高净化效果和缩短净化时间。单用土壤进行水的净化,可消除水中的放射性一半以上,称为“土壤净化法”。离子交换技术和反渗透(如醋酸纤维素膜、聚酰胺膜或磺化聚砜膜等)装置亦适用于饮水的净化。这两种净化方法也常与过滤法并用,组成水净化系统,提高净化效率。
器材的除沾染 去除各类器材等物体表面污染的方法是根据放射性物质与表面的机械沉着、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三种结合方式而决定的,有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常用的除沾染法包括①干式法为扫除、拍打、吹尘或擦拭等方法。根据物体表面的性状,此法可消除沾染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它多用于沾染区内或在沾染区边界进行。②湿式法(水洗法)主要应用清水洗涤,加用去污剂、肥皂或合成洗涤剂,可消除沾染量的大部分,处理后的大部分物件可继续使用。③化学法为用化学消除剂,如络合剂〔乙二胺四醋酸钠.(EDTA-Na)、二乙烯三胺五醋酸三钠钙(DTPA-Na3Ca)、六偏磷酸钠等〕、酸碱溶液或苯磺酸类药物,配成溶液进行擦洗或泡洗,除沾染效果较佳,主要用于处理经其它方法除沾染未能降低到控制值以下的物体或是体积较小而又较贵重的物体。④贮存法是对于难以进行除沾染的物体,或是经除沾染处理未获得满意效果的物体,将其贮存留待放射性衰变到控制值以下时再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