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蓝痣

蓝痣
 
摘要: 蓝痣又名真皮黑素细胞瘤,是非遗传性、良性和自发的,起源于真皮的黑素细胞痣。

蓝痣又名真皮黑素细胞瘤,是非遗传性、良性和自发的,起源于真皮的黑素细胞痣。本病可分成二型:

(1) 普通型: 为略隆起、圆顶、微硬、灰蓝到深蓝色,边界清楚的丘疹。覆以正常光滑皮肤。直径一般小于0.5cm,常只一个,有时几个。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在面部、前臂或手足背最常见。可终生存在而不恶变。有的可伴发复合痣。

(2) 细胞型: 较少见。皮损为直径0.5至3~4cm,淡蓝或蓝黑色的硬结节。有时为多叶性或形成斑块。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而不规则。惯发于臀部或尾骶部,并可累及口腔、子宫颈和阴道粘膜。偶可突然扩大和溃破,变成恶性黑素瘤。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二型损害女比男多见,一般见于成人,但亦有从儿童开始发病,进展缓慢。

二型的组织病理是不相同的。普通型位于真皮中、下部,比蒙古斑有较多的黑素细胞,它们显著地伸长、纤细、呈波型、伴有长的和分支的支状突而组成不规则束状,向上紧贴表皮,向下伸入皮下组织,痣细胞内充满细微的色素颗粒。除伴有复合痣组织象外,表皮正常。细胞型位于真皮内,除深色、有支状突的黑素细胞外,常有相当大的、由梭形细胞紧密聚合而成的细胞岛;细胞有卵圆形核和含少量或无黑素的淡色胞浆;较大梭形细胞岛,可有很多交叉的细胞束伸向不同方向,与神经纤维瘤中所见的“类神经”束相似,这些细胞岛常深入皮下脂肪层。当细胞核有异形表现时,应考虑恶变。本病细胞型恶变时需与恶性黑素瘤鉴别。结合病史、原有皮损特点和组织病理检查不难区分。在防治方面,为了美容或预防恶变,可作局部切除和激光治疗。当恶变成恶性黑素瘤时,宜作广泛和深在切除,同时亦需作局部淋巴结清除。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210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