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破坏或除去化学战剂(军用毒剂)的化学物质,均称为消毒剂。利用化学反应破坏毒剂的毒性者,称为化学消毒剂;利用物理吸附、溶洗作用者,统称为物理消毒剂。
对消毒剂的要求是:遇毒剂时作用迅速,短时间内能破坏或除去毒剂,效果好;能消除糜烂性、V类及G类神经性毒剂;腐蚀性小,不损坏被消毒物体; 毒性低,不易燃烧,在较广泛的气温范围内均能应用;性质稳定,能较长期储存不致失效;原料易得,易大量生产,价廉,使用简便。
化学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由消毒药物和溶剂 (或赋形剂)组成。消毒药物是主药,能与毒剂起化学反应,产物无毒或毒性很低,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含有活性氯的化合物,如漂白粉、次氯酸钙及有机氯胺化合物,起氧化和氯化作用,能破坏糜烂性毒剂、神经性毒剂中的V类毒剂;另一类是碱性物质,即碱性或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起催化水解作用,能破坏G类毒剂。根据染毒对象不同,一般可供人员或物品用的消毒剂的剂型有液体、粉末、软膏及糊剂四种。防护软膏有防护人员皮肤被染毒的作用,因作用局限,未被广泛采用。液体消毒剂可用碱金属氢氧化物(2%)溶于甲基溶纤剂 (28%)中,然后再加入螯合剂如二乙撑三胺(70%),能破坏G类毒剂、糜烂性毒剂及V类毒剂,可供物品消毒。10%高效次氯酸钙水溶液或一些有机氯胺化合物如二氯异三聚氰酸钠水溶液,调节合适的酸碱度,也可破坏上述三类毒剂,用于皮肤和器材消毒。其它有较强氧化性能的化合物如浓硝酸、浓硫酸和重铬酸盐配制的清洁液,都可以氧化许多毒剂,使之变为无毒的物质,但这类消毒剂仅用于持久性毒剂污染的实验室玻璃器皿。粉末消毒剂一般由次氯酸钙(或漂白粉)与氧化镁组成,供人员皮肤消毒用;或将漂白粉与砂土2:3混匀,供地面消毒用。糊剂消毒剂系用漂白粉与水1:1制成浆糊状,用于涂刷染毒的墙壁、轮胎及木质器材等。
吸附消毒剂 任何固体吸附剂的表面遇到与其电荷相反的物质,即发生吸附作用。吸附量的多少,与吸附剂的孔度、表面积、表面电性能及是否能形成氢键等有关。吸附剂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作用。物理吸附是将毒剂吸附在它的表面上,吸附剂的表面积越大,其吸附毒剂的量也越多。化学吸附的作用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吸附剂中含化学活性中心的数目。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不同,但要严格区分有时是不容易的。物理吸附常发生于化学吸附之前,待吸附剂逐渐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后,即发生化学吸附作用。漂白土或蒙拓土类矿土经酸活化处理后的活性白土,对液态毒剂(糜烂性毒剂、G类及V类毒剂)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且腐蚀性小,不损伤皮肤。此类粉末吸附消毒剂的原料价廉易得,吸附消除毒剂时几乎不受气温影响,使用简单,携带轻便,包装简易,但要求密封。此类消毒剂可供人员紧急局部消毒及轻武器消毒用。沾有蒸气态有机磷毒剂的军服可用硅胶吸附剂消除。饮水消毒可用活性炭吸附水中的化学战剂。防毒面具滤毒罐所装活性炭,过滤吸收掉进入的有毒蒸气,同属此理。吸附消毒剂使用后必须经消毒处理,以防解吸附而释放出原来的毒剂引起中毒。
溶洗消毒剂 亲水性毒剂易溶于水和酒精,亲脂性的毒剂则易溶于有机溶剂。对毒剂溶解度越大的溶剂,其溶洗效果越好。常用的溶洗剂有酒精、汽油和煤油,后两者常混合使用。混合时,当气温低于0℃,多加汽油;高于0℃,则多加煤油。它们可以直接地把毒剂从物体表面擦洗除去,但对擦洗过的金属容易生锈,用后应及时涂油保护。使用过的溶洗消毒剂中含有毒剂,须妥善处理以防中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