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氯污染

氯污染
 
摘要: 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主要刺激呼吸道粘膜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氯通常由电解食盐的氯碱工业制得。在高压下氯气能液化为深黄色液体,可装在钢瓶中。氯溶于水、碱溶液、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在制造和使用中可污染大气,发生严重危害

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主要刺激呼吸道粘膜和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氯通常由电解食盐的氯碱工业制得。在高压下氯气能液化为深黄色液体,可装在钢瓶中。氯溶于水、碱溶液、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在制造和使用中可污染大气,发生严重危害。

污染来源 氯用途很广,主要用于冶金、造纸、纺织、染料、制药、农药、漂白剂、消毒剂、橡胶、塑料、合成纤维等工业。也常用于自来水和污水的消毒。其中化学工业,尤其是生产氯的氯碱工业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在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如果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在进行检修时,均可有氯气排出。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如钢瓶密封不严或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也可有氯气逸散污染大气。生产管理不善,发生大量氯气排出时,还会造成急性中毒事件。

危害和机理 氯易溶于水,吸入时能与呼吸道粘膜和肺泡表面的水分迅速反应,生成盐酸和新生态氧,对局部组织发生烧灼和刺激作用,引起水肿、充血和坏死。呼吸道粘膜中末梢感受器受刺激,可引起局部平滑肌痉挛,加剧通气障碍,导致缺氧而使心肌损害。新生态氧对组织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并在氧化过程中形成臭氧,对细胞原浆产生毒作用。氯气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出现血压偏低,窦性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

下表为不同浓度的氯对人的急性毒作用。接触低浓度氯主要出现粘膜刺激症状,如眼结膜辛辣感、流泪、咽痛、干咳及胸闷、恶心等。吸入较高浓度的氯,能立即引起持续性咳嗽、胸部紧迫感及呼吸不畅,并有明显的头痛、头昏、烦躁不安、周身无力、欲睡等症状,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急性胃肠反应。有时可引起化学性肺炎,一般发热在38℃左右。吸入高浓度氯时间较久,可发展为肺水肿,引起昏迷和休克,严重者能引起喉头与支气管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甚至“电击样”死亡。

氯对人的急性毒作用

浓 度

反 应

mg/m3

ppm

0.06
1.5
3~9
18
90
120~180

0.02
0.5
1~3
6
30
40~60

嗅觉阈浓度
有气味
有明显气味
刺激咽喉
引起剧烈咳嗽
接触30~60min,可能
引起严重损害

300
3000

100
1000

可造成致命损害
深吸入少许,能危及生命

由于输氯管道和贮氯罐等的破裂,大量氯气泄漏,可造成急性中毒事件。如1964年9月日本富山市化工厂氯气泄漏造成的事件,中毒者达533人,其中入院治疗者47人。患者有咳嗽、流泪、胸痛、呕吐以及后期头痛等症状。人长期接触低浓度氯(0.03mg/L左右),可引起嗅敏度显著降低及上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等的刺激症状,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为常见。由于部分气管阻塞或狭窄,可引起肺功能减退,表现为最大通气量和时间肺活量下降。

氯对居住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氯的不良气味和刺激作用,使居民不能经常开窗,影响居室通风。氯是一种氧化剂,能使衣被、蚊帐等变色变脆,凉晒的衣被等出现斑点或漂白,金属物件腐触生锈。此外氯对植物、农作物和家畜也有危害。

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氯对环境的污染,要严格遵守生产、运输和使用氯的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氯气的排放,特别要注意防止事故排放。含氯的废气和废水可采用石灰或氢氧化钠作吸收剂进行处理,在工厂与居住区之间,种植对氯抵抗力强的防护林带,以减少氯对居民区的污染。我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规定氯的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1mg/m3,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03mg/m3。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37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