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库蚊

库蚊
 
摘要: 库蚊本属为蚊科的第二大属,分布全世界,已知有22个亚属,近800种和亚种。

库蚊指库蚊亚科库蚊属包含的种类。本属的主要特征是: 成蚊无气门鬃和气门后鬃; 翅瓣具窄繸鳞,纵脉6末端明显超过纵脉5的分叉地位; 后足跗爪细小,但各足跗节均有发达的爪垫。雌蚊有食窦甲; 雄蚊尾器肛节侧肛片末端有刺冠。幼虫呼吸管毛(1-S)6株以上,通常在管腹侧成对排列,或在管腹侧或腹面排列成不规则的1行; 腹刷(4-X)4对以上。

本属为蚊科的第二大属,分布全世界,已知有22个亚属,近800种和亚种。我国已知近60种,分隶8个亚属,如包蚊亚属(Barraudius)、库蚊亚属(Culex Linnaeus)、库状蚊亚属(Culiciomyia)、簇角蚊亚属(Lophocerato-myia)、劳蚊亚属(Lutzia)等。

库蚊刺吸人和多种动物血液,有些种类是班氏丝虫病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的重要媒介。我国库蚊中具有医学重要性的主要为库蚊亚属的尖音库蚊致倦亚种(致倦库蚊) (C. pipiensquinquefasciatus Say,1821=C. pipiens fatigansWiedemann,1828)和淡色亚种(淡色库蚊)(C. pipienspallens Coquillett,1898)以及杂鳞库蚊亚组(C. vish-nui subgroup)的三带喙库蚊(C. tritaeniorhynchus Gi-les,1901)及环带库蚊(C. annulus Theobald,1901)等。此外,白霜库蚊(C. gelidus Theobald,1901)是马来西亚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媒介,但在我国未见有此重要性。

尖音库蚊致倦亚种和淡色亚种 这两亚种都属于尖音库蚊复合组。此复合组包含5~6个种和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即尖音库蚊指名亚种(C. pipiens pipiens Lin-naeus,1758)及其上述两亚种。

尖音库蚊是红棕、淡褐或褐色中型蚊虫。雌蚊喙无淡色环,但在腹面可有淡色区。食窦甲大,背齿大,食窦弓侧段也具齿。中胸腹侧板上角和下部以及后侧片上部有鳞簇,具1~2根后侧下鬃。前和中股以及各足胫节前面无白色纵条; 跗节全部暗色。腹节Ⅱ~Ⅶ背板有淡色基带。雄蚊全部暗色,有时背面中部色略淡;尾器阳茎侧板无小刺,内叶和中叶简单。幼虫头毛1-C细弱、色淡,5、6-C分4~7枝,颏具10~12侧齿;前胸毛1~3-P等长,不分枝; 呼吸管毛(1-S)通常4对,第3对位于管侧; 腹刷毛(4-X)10株以上。

淡色库蚊(雌)


我国这3亚种的外表近似,可靠的区分在于雄蚊尾器形态,即尖音库蚊的阳茎侧板内叶外伸部分短而窄,末端尖,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长而宽,呈叶状,但前者阳茎侧板中叶末端圆或钝,后者的末端尖。幼虫无可靠区分。

尖音库蚊是全球分布的蚊种。在我国,尖音库蚊指名亚种仅新疆和黑龙江局部地区有记载。全国除新疆外,致倦库蚊分布于北纬33。以南,淡色库蚊分布于其北,在中间地带则有它们的中间型。

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的生活习性类同,都是室内最常见的蚊虫,所以通常称为“家蚊”。幼虫主要孳生在人房附近的小型积水和容器积水,特别是水质污染,包括土坑、土井、阴沟、下水道、清水粪坑、洼地积水、沟渠、水池以及缸罐器皿积水等。雌蚊广泛刺吸人及家禽和其它动物血液,但偏好人血。

成蚊在住屋、厩舍、禽舍以及野外山洞、碉堡、灌木丛、草丛等均有捕获,通常在市区占住屋捕获总蚊数的80~100%,在郊区农村,往往也占50%以上。

致倦库蚊在我国南方,如广东,全年孳生;在四川、浙江等地,住屋内成蚊密度以7~9月最高。在较北地区,以成蚊越冬。越冬场所有牛舍、坟洞、桥洞、防空洞、空屋、草丛等。

根据在上海的多年观察,淡色库蚊的数量在6、7月和10、11月各有一高峰。苏南以及在其分布较南地区的季节消长,都属这一类型。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它的密度通常在7或8月最高,以后数量逐渐减少,不出现晚秋高峰。

淡色库蚊也以成蚊越冬。越冬受短日照控制,越冬个体为未吸血雌蚊。越冬场所除与致倦库蚊相同者外,还有窑洞、白薯窖、土洞以及城市的地下室、暖气沟等。

这两种库蚊都是我国普通实验室养殖的蚊类,以供丝虫人工感染、杀虫药剂试验等之用。

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都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在有些地区,被认为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有关。致倦库蚊也是东南亚班氏丝虫病的媒介,并且曾分离到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但已证明这种库蚊并非实际或重要媒介。在北美,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是圣路易型脑炎等的媒介之一。

三带喙库蚊 属杂鳞库蚊复合组。该组包含近十种库蚊,我国有3种,除本种以及下述的环带库蚊外,尚有伪杂鳞库蚊(C. pseudovishnui Colless,1957),过去常被误认为杂鳞库蚊(C. vishnui Theobald,1901)。

三带喙库蚊是体型较小的棕褐或褐色蚊虫(图)。头顶竖鳞平齐黑色; 喙中部有明显白环,基部腹面通常有淡色鳞; 盾鳞暗棕色; 翅鳞一致暗色,仅前缘脉基部有1短白纵线; 后股色较淡,前面淡色纵条与深色鳞区的分界不清楚,亚末端黑环很窄,其长与宽接近相等。各足跗节1~4基部有窄白环;腹节Ⅱ~Ⅶ背板有窄淡色基带和基侧淡色斑。雌蚊食窦甲具1列约30个纤细长齿。雄蚊触须远超过喙长; 通常节中部背面有白环,节Ⅳ和Ⅴ背面有窄白环,末端具淡色鳞;节Ⅲ腹面有垂毛而无垂鳞; 喙白环基部腹面有一小簇较长刚毛。幼虫头毛1-C粗刺状,黑色;前胸毛4-P分2枝;腹毛7-Ⅰ分2枝;栉齿末端具繸,呼吸管长,指数5~9,基部最宽,向末端逐渐变细; 呼吸管毛(1-S)5~6对; 肛鳃窄而末端尖削,至少和尾鞍等长。

幼虫孳生于稻田、沼泽、芦苇塘、沟渠、水坑、河浜、洼地积水等。偶亦在清水粪坑、石穴以及容器积水中发现。它们不仅在清水中生长,更见于比较污染的水体。

三带喙库蚊虽较广泛地刺吸人以及牛、驴、马、猪和鸟类的血液,但主吸畜血。刺叮活动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持续到黎明。侵入厩舍或住屋吸血的雌蚊,多数不在室内栖息。

这种库蚊的发生季节,特别是数量变化,与中华按蚊相同,不仅因地区而异,更受稻田种植和水期的影响。它在单季稻区,一年通常只有1个发生高峰,见于7~8月;在双季稻区,一年有2个高峰,与早晚两季水稻种植季节相一致。

三带喙库蚊广布于东洋区和古北区。我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均有记载。它也是我国农村最常见的蚊种之一。这种库蚊是东南亚和东亚地区,如泰国、日本、朝鲜等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在我国实验感染试验中,三带喙库蚊不仅能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且感染阈值较低,不少地区并从此蚊分离到病毒,因而也是我国该病的重要媒介。

环带库蚊 过去曾被视作杂鳞库蚊的同种异名。我国早期记载的杂鳞库蚊大都系伪杂鳞库蚊之误。

环带库蚊与三带喙库蚊非常近似,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头顶正中有淡黄、淡棕至深棕竖鳞; 盾鳞变化很大,从淡金黄、淡棕至棕色,暗鳞和淡鳞形成不清晰的图案; 后股亚末端黑环达全节的1/8~1/6长。雌蚊食窦甲齿短杆状,32~34个,列为一行。雄蚊触须节Ⅲ腹面有一排垂鳞。幼虫胸部体壁通常有细刺; 腹毛7-Ⅰ不分枝,栉齿17~35个,具明显的端刺; 呼吸管毛 (1-S)11~13株。

三带喙库蚊(雌)


幼虫孳生在稻田、沼泽、池塘、水沟、洼地、石穴、水井以至容器积水。雌蚊刺叮猪和鸟类,也吸人和牛血; 在台湾,它们主要刺吸猪血。

环带库蚊是东洋区蚊种。在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此蚊可能是东南亚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媒介之一,但由于它与三带喙库蚊和伪杂鳞库蚊较难区分,所以在传播本病上的重要性尚未澄清。在我国台湾,它被认为是乙型脑炎的媒介。此外,在东南亚,曾在此蚊中分离到辛德比 (Sindbis)、翁布雷(Umbre)、腾布萨(Tembusa)等虫媒病毒。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19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