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皮肤蝇蛆病

皮肤蝇蛆病
 
摘要: 某些蝇类的幼虫(蛆),通常需寄生在牛、羊等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后,钻出皮肤成蛹,再变成蝇。偶尔其幼虫侵入人体,在皮下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称为皮肤蝇蛆病。

某些蝇类的幼虫(蛆),通常需寄生在牛、羊等宿主体内,发育成熟后,钻出皮肤成蛹,再变成蝇。偶尔其幼虫侵入人体,在皮下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称为皮肤蝇蛆病。可由人皮蝇、纹皮蝇、牛皮蝇等引起。我国牧区有散在病例。当蝇蛆穿过皮肤在皮下移行时,可表现二种损害。①疖肿型:为一个或多个游走性风团样肿块。当其钻出皮肤时,局部有如疖样红、肿、痛、热,破溃后可挤出蝇蛆和恶臭脓液。一旦幼虫排出,炎症迅速消退。损害可陆续发生,穿出部位以皮肤疏松处多见,如脸、唇、腹、腰、臀等。②匐行疹型:为红色、线样弯曲的肿块,末端为水疱,幼虫居于疱前端的正常皮肤内。上述二型都可有低热、恶心、头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皮肤有游走痛感。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发病以3~5月为多。

预防在于加强粪便管理,搞好畜棚卫生,大力消灭蝇蛆;注意个人卫生,牧民、饲养员应勤洗澡、更衣。治疗以去除蝇蛆为主。用2%普鲁卡因水溶液注射在皮内及其周围,以麻醉宿主和幼虫,切开皮肤,用镊子取出或刮匙刮除。全身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24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