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有机氯农药中毒

有机氯农药中毒
 
摘要: 有机氯农药是氯代烃类化合物,亦称氯代烃农药。按其用途可分三类: ①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六、林丹(高丙体六六六)、滴滴涕(DDT)、甲氧DDT、狄氏剂、艾氏剂、氯丹、七氯、毒杀芬等; ②有机氯杀螨剂,如螨卵酯、三氯杀螨砜、一氯杀螨砜、杀螨特、三氯杀螨醇、敌螨丹等; ③有机氯杀菌剂,如五氯硝基苯、稻丰宁、稻叶青、百菌清等。

有机氯农药是氯代烃类化合物,亦称氯代烃农药。按其用途可分三类: ①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六、林丹(高丙体六六六)、滴滴涕(DDT)、甲氧DDT、狄氏剂、艾氏剂、氯丹、七氯、毒杀芬等; ②有机氯杀螨剂,如螨卵酯、三氯杀螨砜、一氯杀螨砜、杀螨特、三氯杀螨醇、敌螨丹等; ③有机氯杀菌剂,如五氯硝基苯、稻丰宁、稻叶青、百菌清等。

有机氯农药大多数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固体,少数为淡黄色浓稠液体,如氯丹。某些品种具特殊臭味,如六六六有难闻的酸霉气味。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脂肪及大多数有机溶剂。挥发性小,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日光及酸性条件下不易分解破坏,但遇碱易分解。

有机氯农药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皮肤是最常见和最危险的进入途径。由于有机氯农药的蒸气压低、尘粒和雾滴大、易于沉降,且不溶或难溶于水,故经呼吸道吸入的危险性较小。此类农药吸收后,主要分布和蓄积于脂肪组织、神经组织及肝、肾等的中性脂肪内。其蓄积性因品种而异,如六六六的蓄积性较小,毒杀芬、氯丹的蓄积性较大。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在肝内解毒; 有些品种其转化产物的毒性比原药更高,如七氯转变为环氧化物后,其毒性比原药高4倍。分解产物及未分解的原药主要经尿、粪排出,此外尚可经呼出气、乳汁和皮脂腺排出。

有机氯农药是神经系统刺激剂,毒性主要作用于感觉、运动神经纤维和脑皮质运动区。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近来研究表明有机氯农药能改变钠、钾离子通过神经轴索膜的传递作用。可阻滞钾离子通过神经纤维膜流出,使去极化后电位增大。实验证明有机氯农药可抑制神经末梢Na+、K+、Mg2+-ATP酶,表明可能干扰传递离子通过神经膜所需的能量代谢。

急性中毒一般多在吸收后半小时至数小时内发病。轻者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流涎、腹痛、四肢无力、肌纤维轻度颤动。重者常由大量集中喷药或口服引起,可见大汗淋漓、共济失调、震颤、抽搐、昏迷等。六六六、DDT中毒多呈强直性阵挛性抽搐;毒杀芬中毒则为全身癫痫样抽搐。并可有中枢性发热及肝、肾损害。有机氯能使心脏对肾上腺素过敏,故中毒时易发生心室颤动。

慢性中毒是由于长期接触所致。最常见的是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昏、失眠、食欲减退、乏力、易倦、易激动、多汗、心悸等。部分患者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可有肢体远端感觉或运动障碍,周围神经干疼痛、视调节麻痹等。少数患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

某些有机氯对皮肤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如六六六、三氯杀螨砜等,可引起接触部位烧灼感和疼痛。六六六和氯丹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以红斑、丘疹为主,严重者可出现水泡。多发生于新工人,尤以夏季多见。DDT及六六六尚可引起过敏反应,六六六过敏性皮炎以湿疹样损害为常见,也可有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某些有机氯经呼吸道吸入,可引起流涕、咳嗽、鼻咽部干燥发痒,或引起咽炎。落入眼内则可引起剧痛、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等。关于致癌性问题,尚无定论。世界卫生组织,对约20万经常喷洒DDT人员进行20多年的观察,未发现癌症发病率增加。

急性中毒应注意与中暑、胃肠炎、食物中毒及癫痫相鉴别。有机氯农药的原料为液氯与苯,也用苯及煤油等作为溶剂,应考虑其协同作用。

有机氯中毒目前尚无特殊解毒剂,可采取一般急救和对症处理。但口服中毒,禁用油类泻剂,并应忌油及酒类饮食。如有烦躁或抽搐,可用解痉镇静剂如副醛、水合氯醛、安定等。肾上腺素可诱发心室颤动,不宜应用。

车间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六六六为0.1mg/m3; 丙体六六六为0.05mg/m3; 滴滴涕为0.3mg/m3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89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