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放射医学、护理医学 >>拉沙病毒

拉沙病毒
 
摘要: 拉沙病毒系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的一个成员,1969年,Buckley和Casal在非洲尼日利亚拉沙镇从一个患者的血清和胸水标本中分离出。

拉沙病毒系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的一个成员,1969年,Buckley和Casal在非洲尼日利亚拉沙镇从一个患者的血清和胸水标本中分离出。拉沙病毒的基因组是单股RNA。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常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图)。在电镜下,直径约为70~90nm。在病毒颗粒内部,含有2~10个电子致密颗粒。这些颗粒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在拉沙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偶然掺入的。这种形态学特征为沙粒病毒科所特有,对鉴定拉沙病毒有重要价值。

拉沙病毒患者标本Vero细胞培养物 121,000×(据F. A. Murphyd S. G. Whitfield原图)


本病毒对人类的感染力很强,非常容易引起医院内和实验室感染。自1969年以来,已有数十名科技、医护人员感染发病甚至死亡。

拉沙病毒不耐受乙醚等酯溶剂处理,不耐酸,在pH2.6下很快灭活。对乙型丙内酯、戊二醛和丙种射线均敏感。用紫外线照射 (1500μW/cm2)20分钟即灭活。对热和冻溶有相当高的耐受性。悬浮在血清或胸水中的拉沙病毒,60℃下60分钟方可灭活。

拉沙病毒在乳鼠体内可增殖到高滴度,并从鼠尿中排毒83天,但一般不使乳鼠发病。出生后25~30天的小鼠对本病毒易感性因鼠的品系而异。接种豚鼠和松鼠猴后,大部分动物死亡并产生病理改变。恒河猴皮下注射拉沙病毒后,能规律地出现病毒血症,有临床症状,并产生抗体。按注射剂量的大小,恒河猴可规律地死亡,因此,该猴是本病毒的很好的动物模型。豚鼠则可用于制备高效价的诊断血清。

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CV-1细胞或原代猴肾细胞内增殖到高滴度,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或空斑。使用Vero细胞或CV-1细胞增殖拉沙病毒,可在接种后24小时查出少数免疫荧光抗体阳性细胞(约占1%);48小时和72小时后阳性细胞数分别约占20%和70%。感染拉沙病毒的Vero细胞或CV-1细胞在第4~6天可看到细胞病变,其细胞维持液经灭活处理后,即可用作补体结合抗原。

迄今未证明拉沙病毒有血凝活性。目前中和试验尚未能满意地用于本病的临床诊断或病毒鉴定。检测抗体或鉴定病毒,现在最常用的是免疫荧光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使用两种试验均可将拉沙病毒和同属其它病毒区别开来。

根据本病毒的稳定性、致病力、传播途径和大量繁殖的可能性,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化学、生物战问题》,已将拉沙病毒列为可能的生物战剂,故必须认真对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262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8
  • 更新时间: 2013-01-0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