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足癣

足癣
 
摘要: 足癣是霉菌感染足部引起的常见多发病,它可自体传染,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还可传染他人,有时甚至引起全家同患,集体同患。

足癣是霉菌感染足部引起的常见多发病,它可自体传染,引起手癣、甲癣、体癣、股癣,还可传染他人,有时甚至引起全家同患,集体同患。在夏季,常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引起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丹毒,如发生自体过敏则引起癣菌疹 (当小腿丹毒反复发作后,即可发生象皮腿)。如不彻底治疗,可终身不愈。愈后如不采取预防措施,仍可复发。所以,足癣可以说是皮肤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但是,足癣并不难防治,如能广泛宣传防治常识,引起群众重视,共同来进行防治,则本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足癣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患者较少,可能与老年人活动较少,趾缝比较干燥有关。患者男多于女。我国江淮流域以南,潮湿温暖地区,在夏季成人的患病率达50~60%。在潮湿车间工作,需要经常穿套鞋的,患病率可达100%,而经常赤足在田间劳动的农民,以及爱清洁多洗足的则发病率就低。足汗多的,易发生本病,且易发展成浸渍型。但亦有趾缝间发现霉菌而完全不发病的,更有一只足发病而另一只足不发病的。这可能与免疫有关。

发生足癣的部位多在足趾缝,特别是小趾缝皮肤,是由于该处皮肤接触面比较密切,汗液蒸发较差,利于霉菌的繁殖。公用物品如浴盆、浴巾、拖鞋、常为传染足癣的媒介。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使菌群失调,免疫功能发生障碍,也有利于霉菌的繁殖和发展。

足癣的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由于红色毛癣菌有相当的抵抗力,现已成为足癣的主要病原菌。

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四型:

水疱型 为针头大的水疱,疱壁较厚,多见于趾缝、趾侧,亦偶见于足侧或足底,疏散分布。除在急性发作时微红而痒外,可无自觉症状。干燥后形成带白色的点状鳞屑,大的呈环状或多环形。

鳞屑型 最为多见,鳞屑呈点状、鱼鳞状,环状或大片形,不断发生,不断脱落,将鳞屑剥去后,其下皮肤正常或微红。趾缝、趾侧、足底、足侧、足跟均可累及。重者整个足底均有大小片脱屑。久之,患处皮肤角化过度变厚,到冬季干燥时,足跟、足侧或趾缝可发生裂隙,引起痛感。夏季天热霉菌活动时,又可产生散发或成群的水疱。有不同程度的痒感。

浸渍糜烂型 部分患者由于足汗多,特别是惯穿胶鞋和套鞋的,足汗不易挥发,趾缝皮肤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水肿变白,称为浸渍。重的四个趾缝全部累及,但常以第三、四趾缝为重。在此基础上,由于经常走动,不断摩擦,浸渍皮肤脱落留下红色基底,并有溢液,有时发出恶臭,称为糜烂,常有痒感,炎症重的有痛感。湿疹型 由于局部长期刺激,即使浸渍糜烂愈后,局部皮肤仍变厚而有浸润,历久不变,成为慢性湿疹,比较顽强难治。

不论何型,分布大都对称。轻的只小趾缝累及,重的所有趾缝甚至整个足底足侧均可受累,大都夏重冬轻。水疱型和鳞屑型在冬季可能完全消失,到夏季复发,而浸渍型和湿疹型常终年不愈。少数病例的损害从足侧向足背蔓延,由于足背皮肤较薄,就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体癣型。

在足癣中。特别是浸渍糜烂型,在夏季病情活动时容易发生继发性感染和过敏反应(癣菌疹)。继发性感染,有下列几种: ①丹毒: 小腿丹毒主要由足癣感染引起,如反复发作常引起象皮腿,(患侧的小腿明显粗于正常一侧,有时两侧对称)。②蜂窝织炎:常累及2~3个足趾及其连接的足底和足背,有显著的急性红、肿、痛,伴发热,影响行走。③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即从患处发生一条红色的淋巴管炎,最长可达股部,引起淋巴结炎,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等反应。

足癣的诊断不难,因趾间很少发生其它皮肤病。念珠菌偶可引起浸渍糜烂型损害,但亦罕见。如有怀疑,霉菌检查和培养可以确诊。霉菌检查的方法是,从患处取下细小鳞屑置于玻片上,滴一滴10~20%氢氧化钾液,覆以盖玻片,在火焰上通过几次,稍压盖玻片,将空气驱出,吸去过多的氢氧化钾液,置于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寻找菌丝和孢子,再用高倍镜证实之。确定为何种霉菌感染,可将鳞屑培养于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基上,约二周左右即可长出。浸渍糜烂型稻农皮炎在临床上与足癣极相似,但稻农皮炎患者均为农民,有下水田种稻史,指缝常同时累及,病期短,停工几日后即愈。如同时患足癣,则病史和检查可以区别。

防治足癣要按不同类型分别处理。凡干燥而无裂隙或未抓破的鳞屑型或水疱型,可搽30%冰醋酸,开始少搽一点,二、三日后多搽一点,或用10%冰醋酸浸泡,亦可用水杨酸苯甲酸酊。如在冬季,有裂隙的可搽水杨酸苯甲酸软膏。以上药物均一日搽二次,搽遍所有脱屑部位,约一、二月左右完全痊愈时,改为每周搽二次30%冰醋酸,以巩固疗效。每年4~10月左右,如发现趾间有水疱或有针头大小脱皮时再搽,大约10日左右损害消失时,再一周搽一、二次可以预防。

浸渍糜烂型可先用1:8000热高锰酸钾泡足,每日2~3次,每次半小时,再用3%硼酸水湿敷,每日3~4次。当渗液停止时,用复方雷琐辛搽剂或10%冰醋酸后,再扑含5%水杨酸的扑粉。如仍有少许渗液,则湿敷后晚上搽3~5%糠馏油糊剂或5%硫黄煤焦油糊剂,至无渗液时,停止湿敷,再照上法处理。但开始时可用15%冰醋酸。

湿疹样变的可用水杨酸苯甲酸软膏,有继发感染者对症处理。常穿套鞋或胶鞋的人宜多洗足,用足粉经常保持足部和鞋的干燥,可每周搽二次30%冰醋酸,不需穿套鞋,胶鞋时,即穿通风的鞋子或拖鞋。如有足癣,需彻底治愈后再采用上述预防办法。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1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