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由地下古代动植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而成的油状液体物质,其成分复杂,主要为碳氢化合物,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以及少量硫、氧、氮等化合物。石油通过不同沸点的加热分馏,可获得汽油、煤油、柴油、机油、润滑油、凡士林、石蜡等不同产品,经过重整还可获得苯及其同系物,石油分馏的最后残渣为石油沥青。许多石油产品都能引起皮肤损害。
石油及其产品所致皮肤病的类型很多,计有:
(1) 皮炎和湿疹: 长期反复接触汽油、煤油、柴油等可引起皮肤角质溶解,使接触部皮肤干燥、脱屑、手掌、指端及甲周处皮肤粗糙、发硬、皲裂,冬季更甚,在指背、手背、前臂伸侧等接触部位,皮肤干燥并轻度变薄,毛囊口角化,毳毛折断。接触汽油、煤油时间过长,由于其刺激作用可发生皮炎,轻者局部潮红灼痛,重者发生丘疹水疱,严重者可发生大疱、糜烂。汽油、煤油、柴油、机油、润滑油等对少数接触者还能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主要发生在手背、手指背面,腕部等直接接触部位,初为成簇性红斑小丘疹,继之密集融合成片,可有渗液、糜烂,病期久者可呈湿疹样变化,并可漫延至身体其他部位。有剧烈瘙痒。石油原油引起湿疹样皮炎较少见,但在一定条件下,亦可发生。
(2) 痤疮样损害(油疹):多为柴油、机油、润滑油、沥青等引起。发生在与油类直接接触处皮肤或与污染油类的衣服摩擦的部位如前臂伸侧、大腿前侧、肩颈等处。初起时局部皮肤干燥,毛孔粗糙扩大,毳毛沿毛孔口折断,并有黑头粉刺,发生毛囊性丘疹等痤疮样损害。严重者有深浅不一的毛囊炎及疖肿。有烧灼感及疼痛。发病原因,主要为油类的化学性刺激和机械性刺激。
(3) 疣状损害:接触石油分馏产品可引起疣状损害。好发于手背、前臂及腕部,较少见于面部及下肢。皮疹呈针头至绿豆大小,圆型或不规则形的扁平丘疹,淡褐色或灰褐色,表面粗糙,无主观症状。一般在接触油类2~4个月即可发生,有些能自行脱落。长期与石油及其分馏产品接触能引起皮肤上皮癌。
(4) 指甲和毛发变化:长期接触汽油、煤油、柴油者,常有指甲变平,表面凹陷呈匙状甲或甲沟炎,指甲剥离疼痛等,多见于拇指及食指,这可能与油类有溶解角质作用及劳动时的压迫摩擦有关。此外,在皮肤暴露部位,常见有毳毛增长、变粗、变黑症状。
(5) 黑变病: 操作石油产品的工人,皮肤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眼周、颧部等处可出现色素增深。但其程度及发病率远不及煤焦沥青引起者严重。
防治在于尽量减少皮肤与致病物的接触。不用汽油、柴油洗手。工作时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并可涂防护膏。对油渍沾污的衣服应常更换,以避免刺激皮肤。要有定期体格检查制度。对已发生皮肤症状者,根据不同情况对症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