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丝虫与丝虫病

丝虫与丝虫病
 
摘要: 丝虫是由吸血昆虫传播并寄生于人体及其它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禽类、爬行类、两栖类的属于丝虫科的一类寄生线虫的统称。丝虫成虫细长如丝,口简单无唇,多数无口囊,食道前部肌质后部腺质。雄虫的两交合刺不对称。胎生或卵胎生。幼虫称微丝蚴。

丝虫是由吸血昆虫传播并寄生于人体及其它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禽类、爬行类、两栖类的属于丝虫科的一类寄生线虫的统称。丝虫成虫细长如丝,口简单无唇,多数无口囊,食道前部肌质后部腺质。雄虫的两交合刺不对称。胎生或卵胎生。幼虫称微丝蚴。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主要有3类8种,其中淋巴寄居性丝虫有3种,即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Cobbold,1877) Seurat,1921](简称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Brug,1927) Buckley,1958](简称马来丝虫)和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Pratono,1977)(简称帝汶丝虫);皮肤寄居性丝虫有3种,即旋盘尾线虫[Onchocerca volvulus (Leuckart,1893) Rai-lliet & Henry,1910](简称盘尾丝虫)、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Cobbold,1864) Castellani & Chalmers,1913] (简称罗阿丝虫) 和链尾双瓣线虫 [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Macfie & Corson,1922) Peel &Chardome,1946] (简称链尾丝虫);体腔寄居性丝虫有2种,即常现双瓣线虫 [Dipetalonema perstans (Man-son,1891) Yorke & Maplestone,1926] (简称常现丝虫)和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Manson,1897) Faust,1927](简称奥氏丝虫)。此外,尚有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 (Leidy,1856) Railliet &Henry,1911] (简称犬丝虫),偶可感染人,但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

上述8种人体丝虫分别引起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帝汶丝虫病,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病,链尾丝虫感染,常现丝虫感染和奥氏丝虫感染。我国流行的仅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人体丝虫病的流行遍及亚洲、非洲、中、美洲及大洋洲,是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传染源主要是带有微丝蚴的人。除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外,多无贮存宿主。传播媒介分别为不同的吸血昆虫,如蚊、蠓、蚋、虻,通过媒介昆虫刺吸人血而使人受到感染。丝虫病的发病原理主要是成虫的分泌代谢物及裂解物所致的病理反应。症状体征因成虫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异。微丝蚴除盘尾丝虫外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据在血液或皮肤内查出微丝蚴,微丝蚴的检出部位因虫种而异。抗丝虫药物主要为海群生,对成虫和幼虫均有作用。预防原则是: ①普查普治感染者,以控制传染源;②防制媒介昆虫,包括结合生产和水利建设,改造孳生地使不适宜于媒介的孳生习性,或用药物杀灭媒介昆虫的成虫和幼虫; ③个人防护。

班氏丝虫与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与马来丝虫病(附帝汶丝虫与帝汶丝虫病)、盘尾丝虫与盘尾丝虫病、罗阿丝虫与罗阿丝虫病均另作详述,分别见各有关条目;本条简述其余人体丝虫与丝虫感染。

常现丝虫 成虫寄生于人的体腔,主要是腹腔,其次为胸腔,偶寄生于心包腔内。虫体线样,白色,头端钝圆并有盾覆盖,盾上有1对较大的侧乳突和2对亚中乳突;尾部向腹面卷曲,尾端分叉,形成2个三角形的尾片。雌虫长70~80mm,宽0.12mm,阴门在颈部。雄虫长45mm,宽0.06mm,有肛前乳突4对,肛后乳突1对;交合刺2根,长短相差悬殊。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无明显周期性,故有“常现”之称。微丝蚴长190~200μm,宽4.5μm,无鞘,细胞核直至尾顶端。神经环、排泄孔、排泄细胞、G细胞及肛孔的相对位置(%)分别在20、30、36、71及84处。

常现丝虫分布于非洲及中、南美洲,估计感染人数约2700万。传播媒介为库蠓,主要是奥氏库蠓(Culicoidesausteni)、格氏库蠓(C. grahami)及污羽库蠓(C. inor-natipennis)。成蠓于白昼尤其是薄暮时,在阴凉处刺吸人血。微丝蚴在库蠓胸肌内,经7~10天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并移行至蠓口器,于库蠓再次刺吸人血时使人感染。人体感染常现丝虫后,除血中查见微丝蚴并有嗜酸粒细胞增多外,一般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成虫仅寄生于人体,未发现动物贮存宿主。诊断依据从血中检出微丝蚴。海群生对常现丝虫有效,所用剂量同治疗班氏丝虫病。预防原则是普查、普治常现微丝蚴血症者以控制传染源;媒介库蠓的幼虫孳生于湿地、有机物、垃圾、粪便及堆肥处,可结合生产和环境卫生予以清除,或定期施药以杀灭其幼虫。

链尾丝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据仅检获的2条雌虫和1条雄虫的观察,雌虫分别长19mm和25mm,宽0.76mm。阴门在食道之后;雄虫长13.3mm,宽0.047mm,有肛周乳突6对,长交合刺353μm,短交合刺155μm,末端呈匙状。微丝蚴出现于皮肤内,长180~240μm,宽3μm,无鞘,细胞核直至尾顶端,尾端较钝并弯曲如伞柄状。神经环、排泄孔、G细胞及肛孔的相对位置(%)在27、34、69及86处。

链尾丝虫分布于西非扎伊尔及刚果的局部雨林区。传播媒介主要是奥氏库蠓和格氏库蠓。人体感染链尾丝虫引起的症状尚不清楚。诊断依据从皮肤组织内检出微丝蚴,方法同盘尾丝虫病,但微丝蚴以肩部为多,在躯干及四肢者则很少,这与盘尾微丝蚴多见于臀部及小腿不同,故取皮样的部位应为肩部。治疗和预防原则均同常现丝虫。

奥氏丝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腹腔、肠系膜、内脏的脂肪组织中。雌虫长65~81mm,宽0.21~0.25mm,表皮光滑,尾端有肉质赘片1对。雄虫尚未见完整的虫体。微丝蚴出现于周围血液,无周期性,无鞘,长173~240μm,尾部逐渐变细,细胞核不达尾顶端。神经环、排泄孔、排泄细胞、G细胞及肛孔的相对位置(%)分别在22、32、35、69及79处。

奥氏丝虫分布于拉丁美洲,估计感染人数约700万。本虫的传播媒介为毛库蠓(C. furens)及C. paraensis,在巴西可能为亚马逊蚋(Simulium amazonicum)。人体感染奥氏丝虫后,无明显症状。诊断依据血液中检出微丝蚴。其防治原则同常现丝虫。

犬恶丝虫 成虫寄生于狗的右心室及肺动脉内,偶可从胸腔、支气管检到。虫体较大,细长、白色。雌虫长250~300mm,阴门位于食道末端之后。雄虫长120~180mm,尾部向腹面卷曲呈螺旋状,有肛前乳突5对和肛后乳突6对,交合刺2根,分别长318μm和200μm。微丝蚴出现于狗外周血液,无明显周期性,无鞘,长220~290μm,宽5~6.5μm。

犬恶丝虫分布于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传播媒介为蚊类,在我国主要是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及三带喙库蚊等,幼虫在蚊体马氏管中发育。狗感染犬丝虫较重时,可引起心、肺衰竭甚至死亡。从狗血中检出微丝蚴即可确诊。海群生对犬恶丝虫有效。除狗外,终宿主尚有猫及狐、狼等。

人不是犬恶丝虫的适宜宿主,但人体受含犬恶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蚊刺叮后,偶可受到感染。犬恶丝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并产微丝蚴,至多发育至成熟前期。人体犬恶丝虫感染全世界已报道百余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肺部或皮下组织形成虫体结节,偶可引起腹腔肿块,70%以上的肺部虫体结节无症状,仅于X线检查时,偶而发现肺部有孤立、圆形、直径1~2cm、边缘整齐的阴影,易误诊为肺部肿瘤,有时出现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用犬恶丝虫成虫抗原作免疫诊断试验有助于鉴别诊断。皮下犬恶丝虫虫体结节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或结膜下,可引起瘙痒。手术切除结节进行活检,可查到虫体。

在恶丝虫属中,除犬恶丝虫外,寄生于狗的另一丝虫——匐行恶丝虫 (D. repens)以及寄生于北美洲浣熊的D. tenuis的未成熟的虫体,也偶可寄生于人体引起皮下结节。我国黑龙江省曾报道1例人眼结膜下匐行恶丝虫结节。



   丝虫病太可恶了,印度产的海群生我替在淘宝上买过,朋友断断续续吃了半年,控制住了
 发表者:xiaoliu345  评价时间:2014-06-23 19:03:19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37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