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细胞癌又称表皮样癌、棘细胞癌,是发生于皮肤和粘膜的恶性肿瘤。其细胞显示某种程度成熟,趋向于角质形成。诱发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因素是外在慢性刺激,最普通的原因为2900~3200之间的长期日光照射。其它照射,特别是X线照射,二、三十年后发生癌变者也不罕见。接触沥青、煤焦油,慢性病如寻常狼疮、梅毒、麻风、烫伤、或瘢痕疙瘩、慢性溃疡、骨髓炎、瘘管等患者中较多见。慢性肢端皮炎、盘状红斑狼疮、着色霉菌病等基础上,均可发生本病。遗传因子、免疫因子亦有关系。有些癌前期疾病,如粘膜白斑、着色性干皮病亦可发展成本病。
鳞状细胞癌很少发生在正常皮肤粘膜上。一般先有某些变化,如由日光引起的皮肤角化,弹力组织退化,不规则色素沉着,毛细管扩张,或粘膜白斑等。初发症状为变硬,逐渐增大,抓伤或擦伤后出血不易愈合,有痒或痛,继而发展成有坚硬边缘而易出血的片块或溃疡,很少分泌物,因此结痂可有可无。周围充血,边缘不透明,呈污秽黄红色。
本病发展较快,成熟时中心溃疡坚实,高出皮面,表皮呈乳头状或疣状,有脓性分泌物,边缘宽而显著高出皮面,不甚规则,可呈外翻状。如癌发生于砷剂角化病或原位癌基础上,可能扁平而不溃破,但常硬化而充血。如发生于粘膜如龟头上,可增殖甚大,呈花菜状,有恶臭分泌物。如发生于烧伤疤痕上,常为扁平、硬化的溃疡。如发生于骨髓炎、瘘管的深处,常不易测出,直到癌的粉红不透明的圆形边缘突出外面时才察觉,并已转移至局部淋巴结。
组织病理示鳞状细胞是由表皮细胞组成的不规则团块,向真皮增殖和延伸。这些侵袭性肿瘤团块,含有不同比例的正常鳞状细胞和不典型细胞,分化细胞和未分化细胞,侵入深度各不相同,即在同一标本的连续切片中表现亦不相同。因此须同时检查几张切片。不典型细胞(多型性、间变)和未分化细胞愈多,侵入真皮愈深,则恶变程度愈大。反之,如浸润细胞愈致密,则预后愈好。分化是向角化方向发展,其典型结构为角化珠。它由向中心逐渐增加角化的鳞状细胞同心层组成,中心常显示不完全的角化。在角化珠中,透明角质颗粒稀少或缺如。
癌细胞变异较大,从分化好的多角形细胞,含有泡状胞核,显著的核仁和许多张力原纤维,与发育良好的细胞间桥,至完全的间变细胞。其嗜碱性胞浆,还有一些可能是纺锤形的。间变增加表现为胞核深染,嗜伊红性和胞浆中张力原纤维减少,细胞间粘连减少。细胞可为圆形或纺锤形,核分裂象增加,且有异常。
鳞癌的分期,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法和处理的细节。根据成熟细胞分化的比例,Broders将鳞癌分为四期:①第一期:分化细胞达75%,癌细胞团尚未侵入汗腺平面以下,一些部位的基底细胞正常,另一些部位的基底细胞结构紊乱或不存在,边界不清楚;有些鳞状细胞不典型,角珠较多,其中心有完全和部分角化;真皮炎性反应常较恶性为显著,提示较强的免疫反应。②第二期:癌细胞团边缘不明显,角化较第一期少,仅有少数中心不全角化的角珠;不典型鳞状细胞较多。③第三期:许多部分无角化,没有角珠,少数角化的细胞有淡嗜伊红性胞浆和少数细胞间桥,个别示核固缩,大多数瘤细胞不典型,核分裂多见,很多不典型。④第四期:角化几乎完全不见,所有瘤细胞不典型而无细胞间桥。因此只观察个别视野难于确定诊断,而需要检查几个切片,结合瘤细胞的不典型程度和损害侵入的深度来确诊。
假腺样鳞状细胞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可能由于酶的缺陷所致。主要见于老年人的暴光部位,如头面部和颈部的皮肤,常为多数性。可发生于日光角化病的基础上,或初发时即是如此。大多数的临床表现与一般鳞状细胞癌同,有中心溃破和高起的坚硬边缘。此种癌偶可转移,或直接扩展,导致死亡。组织病理示在鳞状细胞癌结构中,可见管腔或腺腔,其腔壁衬以一至几层的上皮细胞。当衬以一层时,其上皮细胞似腺细胞。当衬以几层时,其内层常为鳞状和部分角化的细胞,腔内充满脱落的棘层松解细胞,其中有许多显示部分或完全角化。
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大都能确定诊断。但应注意组织病理的限度,有时亦不能确诊。应考虑与下列各病鉴别;基底细胞癌、原位癌、角棘皮瘤、恶性黑素瘤、汗腺瘤,蕈样肉芽肿等。
治疗一般有三种方法:局部毁灭、放射治疗和手术切除。主要考虑彻底毁灭肿瘤,保持一定的美容,尽量恢复功能。
局部毁灭疗法,可采用刮除、电烙或激光,适用于光化性癌过大而不适宜手术的,或不大于15mm分化好的鳞癌。
放射治疗适用于老年人头颈部分化不好的癌,未侵袭骨髓,亦未转移的。如在弯曲部位,用镭或放射性钴较为适当。
手术切除适合于面积较小的癌,切口可于二周内愈合而无显著疤痕。对于已侵袭到骨髓、转移、复发、经过各种治疗无效的,亦可用手术疗法,但复发率较高。
预后大多良好,发生于光化性角化病基础上而无转移,不超过2cm直径的,效果最好。即使较大的。效果亦佳。发生于射线皮炎基础上的鳞癌,转移率亦低。发生于疤痕上的,预后中等。发生于正常皮肤上的预后最差。头颈部癌的预后,比他处癌的预后好,上肢癌的预后较下肢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