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妇幼卫生 >>学校体育卫生

学校体育卫生
 
摘要: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主要包括体育课卫生、课外体育活动卫生和假期活动卫生。中小学体育卫生的重要内容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保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学校卫生医师必须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对体育锻炼的内容、方式、运动量、用具和外界环境条件等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进行医务监督,预防运动创伤,以达到促进发育增强体质的目的。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主要包括体育课卫生、课外体育活动卫生和假期活动卫生。中小学体育卫生的重要内容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保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学校卫生医师必须根据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对体育锻炼的内容、方式、运动量、用具和外界环境条件等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进行医务监督,预防运动创伤,以达到促进发育增强体质的目的。

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身体的影响 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且能全面增强大脑皮质和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健康成长,并能提高学习作业效率。其作用如下:

(1) 增强心脏肌肉的发育,使心肌变厚,收缩力量加大,每搏输出量增多,从而使心脏功能大大提高。经常运动的少年,安静时的脉搏(75次/分左右) 较不经常运动的少年(82~92次/分)慢,心肌休息期长而血液供应却十分充分。心脏工作省力,潜力较大,剧烈运动时能发挥很大的力量。由于心脏输出量增大,血脂类代谢产物在血管壁沉积减少,故血管弹性好。经常锻炼者血液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相对较多,而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所占比例也略多。

(2) 增强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肌肉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以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及氧的吸收。运动时呼吸量可逐渐增大,氧的利用率也增高。15~20岁左右是细胞利用氧能力最高时期,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利用氧的水平。运动时肺泡张开的数量增多(平时仅有1/20肺泡张开),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每次吸入空气量增多,每分钟通气量增多,氧消耗量也增加。从休息到极量运动氧耗的增加在13岁以前为4~5倍,13岁后为6~8倍。膈肌收缩上下幅度增大。长期锻炼,呼吸肌发达,肺活量增加,胸围增大,呼吸差也增加。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上呼吸道疾病显著减少,慢性病人经过锻炼后肺功能也可得到改善。

(3) 对新陈代谢的作用。体育锻炼时体内物质代谢增加,能量消耗增加,促进了异化过程,体重可有明显下降。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机体不仅异化过程加强,同化过程也增强,且同化过程超过异化过程,因而促进了身体各部的发育(见表)。

上海郊区中学生(12岁)体育锻炼一年后

各项发育指标增长值*


项 目体育锻炼组对 照 组P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身高(cm) 5.881.74 4.721.23<0.01
体重(kg)144.031.89203.001.23
胸围(cm) 2.221.84 1.022.00<0.05
身高(cm) 5.421.77 5.492.48
体重(kg)
胸围(cm)
175.82
3.89
2.48
2.20
213.69
1.90
1.75
1.78
<0.01
<0.01

* 体育锻炼组学生每天下午训练2小时,对照组学生每周仅参加一般体育锻炼活动。

体育锻炼时,膈肌活动范围加大,可促进消化道的活动,加强消化功能; 还能促进腹肌力量,有利于维持正常腹部压力,促进消化吸收。

(4) 对肌肉、关节、骨胳的作用。体育锻炼时,血循环加速,肌肉和骨胳能得到更多的营养,因此,肌纤维变粗,体积也增大,弹性增加,肌肉活动能力和耐力也相应提高; 韧带更坚固、关节活动更灵活;骨细胞增殖,促进骨胳增长增粗、钙化加速,骨质变得更坚实。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少年,体重比一般学生略重,主要是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重量增加。运动时,肌肉对氧及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大增,迫使肌肉中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可达安静时的15~30倍以上,肌肉毛细血管数量也相应增加。由于肌肉供血良好,肌肉变得粗壮。

X线摄片可见青少年运动员股骨的密质比一般青少年厚0.5~3mm,骨松质的骨小梁排列也比一般人整齐,按照骨胳在劳动和运动时承受力的方向有规律地排列,使骨能承受更大的压力。这是由于运动时骨的血液供应明显改善,骨组织得到更多的养料,造骨过程进展加快之故。跑跳等活动也是一种机械刺激,对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不活动的骨胳直径发育延缓20~25%,矿物质减少。此外室外活动受到阳光的照射多,加速体内维生素D的生成,对骨的生长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少年运动员比一般学生身体的增高较为明显。

(5) 对神经系统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系列条件反射的综合反应,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增强,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身体各部分产生良好的共济作用。一般人从感受外界刺激信号(如看到光或听到声音)经过大脑皮质而实现的反射活动 (以根据视觉运动反射时测定所确定的反应潜伏期为代表)往往需要0.3~0.5秒,而运动员只需要0.12~0.15秒左右,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平均需0.1秒,个别仅需0.07~0.09秒,比一般人快3.5倍。运动性休息,能把由于疲劳而降低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力提高30%,因而人们在运动后感觉精神饱满,思考敏捷。适当运动可使原来兴奋的那些神经细胞抑制得更完全,休息得更充分,工作时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对用脑过度的失眠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6)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刺激几种激素分泌,如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等,与新陈代谢有关。运动时血清雄激素含量也提高,可协同生长激素加速青春期的生长。少年运动员不仅身材增高快,青春期也提早。

(7)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少年运动员的非特异性免疫,如淋巴细胞转化率等比一般学生高,白细胞暂时增多,中性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加,肝功能良好。

此外,体育锻炼对体温调节、排汗、肾功能等都有良好的影响。体育活动同时给与美的熏陶,可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和健康的有益影响是多方面的。但锻炼必须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不适当的锻炼方式和过量运动反而会对健康和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使体质下降,甚至造成创伤。考虑到儿童少年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特点,必须掌握以下生理原则:

(1) 必须适合年龄特点: 小学年龄阶段,骨胳没有完成钙化而富有弹性,不易骨折而易发生变形。因此,要注意正确姿势的训练,预防发生脊柱弯曲异常; 要加强足部弹跳,锻炼足弓承担自身体重,预防扁平足发生。此时儿童神经系统发展比较快,与视、听觉有关的系统也发展较快,可塑性大,适于发展平衡、协调,反应灵敏、柔韧等能力的训练。但儿童注意力不宜长时间集中,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因之,练习强度宜小、内容宜多样,活动时间也不应过长,休息次数可多些而休息时间可短些。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跳、跑、平衡、投掷、游泳等活动以及儿童广播操等。

中学年龄阶段已进入青春期,由于内分泌腺活动增强,体内发生着复杂的变化,骨化过程进行比较激烈,骨胳、肌肉都在增长,握力增长较快。此时期男生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故预防体育外伤事故为这一时期突出的问题。心脏的发育在青春期进入第二次突增阶段,重量可达到出生时的10倍,但心脏到35岁左右才能有一个恒定的大小,为生长发育最晚的器官之一,这一特点在训练中应重视。肺活量的增长以青春期更为明显,因此对需要具备较大肺活量项目的游泳、中长跑,在此时期正好进行。12~17岁应着重发展速度、力量和一般耐力,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在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上,逐步突出长期专项训练。17、18岁以后,男女已达到性成熟后期,肌肉力量的增加比前明显,可以进行专项训练。

身体各素质发展的最快阶段是有一定年龄范围的 (见表),和身体发育水平紧密联系,超越此水平则各项身体素质反而提不高。

身体素质与年龄关系表

身体素质

发展最快年龄(岁)

平衡能力
模仿能力
反应速度
协调性
灵敏性
柔韧性
节奏
速度
力量
耐力

6~8
9~12
9~12
10~12
10~12
10~12
10~12
14~16
13~17
16~18

(2) 必须适合性别的特点: 在选择运动项目和掌握运动量上,必须考虑女生的生理特点。女生肌肉较男生少,下肢比男生短,脊柱相对长,骨盆较宽,这些限制了奔跑跳跃的成绩,但因身体重心低,对完成下肢支撑的平衡动作有利。女生心脏重量比男生小10~15%,心脏容积也较小,因此运动时心跳比男生快。女生肩带狭窄,肩带、胸肌发育差,肺活量小,所以呼吸功能比男生差。从背肌力、握力以及肺活量等方面看,平均水平始终是男高于女,而在青春期发育以后,随年龄增加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安排体育锻炼的运动量、运动项目、运动器械及运动成绩等方面必须男、女有别。女生在月经期一般应停止游泳,防止冷水刺激; 禁止从高处向下跳,减少腹压活动; 不能参加比赛。可视个人的反应情况,适当参加一些广播操以逐步消除或减轻月经期不适感觉。

(3) 必须适合健康状况: 儿童少年的健康状况和生理功能在同性别同年龄的条件下可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有必要在体育锻炼时对不同状况的儿童实行分组训练,以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内容。健康分组的条件是①根据儿童不同的发育状况将其分为上、中上、中、中下、下等各个等级(见“发育等级评价法”条); ②根据学校历年健康检查记录、病假登记等确定的健康状况; ③根据已往训练、运动史确定学生可接受的训练程度,必要时可作生理功能测定以辅助判断,如心血管功能试验等。

有些儿童即使在健康上有轻微异常,如慢性鼻炎、无疼痛扁平足等仍可作为健康儿童来对待。另外如心脏功能性杂音、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硬结钙化期、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等,可经校医或保健教师提出名单,由体育教师在辅导时灵活掌握。少数在发育和健康上经常或暂时有显著异常或患病初愈的学生,可免修体育或不参加体育活动,但这只能作为暂时性的安排。原则上不能放弃体弱儿童少年的体育锻炼,因为适宜的体育活动能加速恢复和促进健康。

坚持循序渐进,全面训练的原则 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锻炼要坚持经常、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的复杂程度,应由易到难,由小量到大量,循序渐进,使机体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如果突然采用从未熟悉的复杂运动动作,承担很大的体力负荷,则易产生过度疲劳或因神经系统或其他器官十分紧张而发生运动创伤或事故。要特别强调全面锻炼,以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防止身体畸形发展。机体对体育活动所有良好的影响,都是由于坚持经常锻炼才能产生的。体育活动各项动作的熟练也需长期锻炼方能收效。一个动作由不会到会再到技巧熟练,必须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实现,动作熟练时大脑皮质建立了巩固而复杂的条件反射,许多复杂的动作变成自动化的定型。如不经常练习动作不易熟练,已建立的动作定型也会消失。

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在每次训练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后要有整理活动。在运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脏的活动尚处在较低水平,如突然开始剧烈运动,容易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经过适当的准备活动,运动量逐渐增加,可使植物神经系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有足够时间逐步提高活动水平以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准备活动可以消除肌肉、关节的僵硬状态,减少外伤的发生。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可重新熟练、提高既有的运动技巧。运动停止后,植物神经系统由紧张状态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应进行一定量的整理活动,如400m赛跑到达终点后,如不继续作慢跑的整理活动而立即坐下或躺下,那么肌肉运动停止,下肢静脉不能很快地把血液送回心脏,而此时心脏仍保持运动时高度活动水平,仍然把大量血液送到下肢,则下肢发生淤血肿胀,而脑部及全身其他部分则缺血,而易发生重力性休克。因此,为了躯体及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至安静状态,必须逐渐减少运动量,一般利用慢跑、散步、放松体操等来达到这一目的。

各项具体体育活动卫生可分为: 体育课卫生; 课外体育活动卫生; 假期体育活动卫生三方面,详见以下各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07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