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鳃螺

鳃螺
 
摘要: 可作为人体吸虫中间宿主的贝类统称为医学贝类。它们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的腹足纲(Gastropoda),其特点为外有贝壳,内无骨胳,以腹足为运动器官。有医学意义的贝类分属于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和肺螺亚纲(Pulmonata)。

可作为人体吸虫中间宿主的贝类统称为医学贝类。它们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的腹足纲(Gastropoda),其特点为外有贝壳,内无骨胳,以腹足为运动器官。有医学意义的贝类分属于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和肺螺亚纲(Pulmonata)。

前鳃亚纲的螺蛳简称鳃螺,多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少数生活于咸淡水中。贝壳呈螺旋形,皆为右旋,具有厣可封闭壳口。头部有触角1对。以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内,在心室的前方,故称为前鳃类。侧脏神经连结交叉呈“8”字形,因此有人将前鳃亚纲称为扭神经亚纲 (Strepto-neura)。多为雌雄异体。营水中生活或两栖生活。前鳃亚纲中与医学有关的有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所属的觿螺科(Hydrobiidae)内的钉螺、拟钉螺、仿雕石螺、涵螺、豆螺、小豆螺、沼螺;拟沼螺科(Assimineidae)内的琵琶拟沼螺;黑螺科(Melaniidae)内的短沟蜷、拟黑螺、粒蜷;田螺科(Viviparidae)内的环棱螺,以及汇螺科(Potamididae)内的拟蟹守螺等。其中钉螺的重要性最大(见“钉螺”)。

图1 泥泞拟钉螺


拟钉螺(Tricula Benson,1843) 个体小,壳高3~6mm,宽约2mm。外壳光滑、透明、质薄易碎。螺层略凸起。脐孔窄小或呈缝状。壳口一般卵圆形,周缘完整,上层不贴覆于体螺层上。厣为角质的薄片,具有螺旋形的生长纹。腹足长,前端截状,后端宽圆形;触角细长;眼位于触角基部,略突起。孳生于山区的小溪、泉水流注的沟渠及水潭内,多附着于树叶及石块下。本属的泥泞拟钉螺[Tricula humida (Heude),1890] (图1)为四川并殖吸虫及团山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格氏拟钉螺 (T.gregoriana Annandale,1924)为团山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褶拟钉螺(T. cristella Gredler,1887)为会同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多种拟钉螺为斯氏狸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Tricula aperta Tem-charoen,1971)(图2)原定名为Lithoglyphopsis aper-ta,系湄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本属种类分布于我国河南、陕西、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湖南等省、自治区及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和东部、泰国、柬埔寨、老挝等。

图2 开放拟钉螺


涵螺(Alocinma Annandale & Prashad,1919) 较小,外壳略呈球形。螺层少,体螺层大,几乎占螺壳全部。壳面光滑,质薄,但坚固,呈淡灰色。壳口卵圆形,周缘完整。脐孔无或呈缝状。厣为石灰质的薄片,不能缩入壳内,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足较短,前端截状,后端略圆。吻狭长,触角细线状。眼位于触角外侧基部。孳生于湖泊、沟渠及池塘内。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Benson),1842](图3)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属种类分布于我国除东北及西北以外的地区以及东亚、东南亚、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

图3 长角涵螺


豆螺(Bithynia Leach,1818) 壳高一般在10mm左右。壳面光滑,质较薄,但坚固,透明。外壳卵圆形或圆锥形,螺层略凸起。壳口呈卵圆形,周缘完整,具有黑色框边。大部分无脐孔。厣为石灰质的薄片,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触角细长,眼位于触角基部。孳生于淡水及咸淡水的水渠、小溪、池塘、稻田及湖泊中。本属的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von Mollendorff),1888](图4) 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属种类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

图4 赤豆螺


小豆螺 (Bythinella Moquin-Tandon,1855) 个体极小,壳高一般不超过2mm。壳质极薄,易碎,透明。外壳卵圆形或圆柱形,具有少数螺层。壳面光滑,具有弱的生长线,呈淡黄色、淡灰色或黄褐色。壳顶钝,缝合线明显。壳口大,呈圆形或卵圆形,周缘完整,具有黑色框边。脐孔窄小。厣为角质的薄片,透明,具有螺旋形的生长纹,不能缩入壳内。孳生于山区缓流的小溪及泉水池塘等有植被遮蔽的水域,多附着于水中石块、小树枝及树叶上。本属的某些种类为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如分布于中国湖北、湖南的中国小豆螺 (Bythinella chinensis Liu& Zhang,1979)(图5)为斯氏狸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分布于日本的日本小豆螺 (Bythinella nipponicaMori)及日本小豆螺秋吉亚种(B.nipponica akiyoshie-nsis Kurode)为宫崎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属种类分布于亚洲及欧洲。

图5 中国小豆螺


沼螺(Parafossarulus Annandale,1924) 壳高一般在10mm左右。壳质厚、坚固。外壳圆锥形或长圆锥形,一般有5~6个螺层,增长较缓慢。壳顶尖,但常被损蚀,体螺层膨大或略膨大。壳面具有螺旋纹或螺棱,螺棱突出程度及数目变异大。壳口周缘厚,完整,具有黑色或褐色框边。厣为石灰质的卵圆形薄片,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腹足狭,前端截状,后端削尖;眼位于触角外侧基部。孳生于池塘、稻田、沟渠、小溪、河流及湖泊内,特别在水草丛生的水域内,附着在水草上或底部爬行,冬天则潜伏于泥中。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1842](图6)广泛分布于我国、苏联、日本、朝鲜及越南,为华支睾吸虫和抱茎棘隙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中华沼螺[P. sinensis (Neumayer),1883](图7)分布于我国的湖北、湖南及江西等省,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

图6 纹沼螺



图7 中华沼螺


拟沼螺(Assiminea Fleming,1828) 为小型螺类,极少的种类壳高大于10mm。外壳卵圆形或圆锥形。螺层平坦或略凸起。壳面光滑或具有细的螺旋纹,呈淡褐色、黄褐色或绯红色,或有色带。壳卵圆形或梨形,周缘完整,外唇薄。厣多为角质的薄片,极少数的为石灰质。吻短,触角退化与眼柄融合,眼柄粗短,眼位于眼柄顶端。雄性交接器卷曲于背部中央。孳生于河流、沟渠、池塘及入海河流咸淡水水域沿岸地带或岸边潮湿的草丛中,营两栖生活。本属种类分布于我国河北至广东及台湾沿海的咸淡水水域。在中国的琵琶拟沼螺(Assiminea lutea A.Adams,1861)(图8)为大平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在日本、朝鲜的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属螺类在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也有分布。

图8 琵琶拟沼螺


短沟蜷 (Semisulcospira Boettger,1886) 中等大小,壳质坚固。外壳塔状或圆锥形,螺层可多达9~11个,平坦或略凸起。壳面光滑或具有由瘤状结节形成的纵肋及螺棱。壳口狭卵圆形,下缘具有明显的斜槽,外缘薄。厣为角质的薄片,黄褐色,透明,具有稀疏的螺旋形的生长纹。无脐孔。外套膜边缘光滑。孳生于池塘、沟渠、河流及湖泊。多数种类喜栖息于高氧、低温、水清、流急的山溪中,匍匐于卵石上或钻入沙内。繁殖方式为卵生或卵胎生,雄性个体不具有特殊的交接器官。本属中的许多种类为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如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 (Gould),1859](图9)为卫氏并殖吸虫和横川后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该种多栖息于山溪,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各省以及日本和朝鲜。黑龙江短沟蜷 [Semisulcospira amurensis(Gerstfeldt),1859] (图10)为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分布于我国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及乌苏里江流域,镜泊湖和兴凯湖;苏联远东地区。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 (Benson),1833] (图11)为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孳生于平原地区水域,分布于我国除西北以外地区和苏联远东地区。

图9 放逸短沟蜷

图10 黑龙江短沟蜷

图11 方格短沟蜷


拟黑螺(Melanoides Olivier,1804) 外壳塔状或长圆锥形,具有10余个螺层,螺层缓慢均匀增长,平坦。壳面有纵肋及螺旋纹,两者交叉形成瘤状结节,呈淡褐色或深褐色,常具有赭红色斑点或色带。壳口梨形,周缘完整,外唇薄。无脐孔。厣为角质薄片,卵圆形。外套膜边缘具有指状突起。孳生于池塘、沟渠、河流、湖泊及山溪等淡水及咸淡水水域。为卵胎生。瘤拟黑螺[Melanoidestuberculata (Muller),1774](图12)壳高一般不及30mm,但最大者可达40mm。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及云南等省、自治区以及亚洲、南欧、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为卫氏并殖吸虫、钩棘单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属的种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

图12 瘤拟黑螺


粒蜷(Tarebia H. & A. Adams,1854) 壳高一般小于30mm。外壳呈纺锤形,宽塔锥形或长卵圆锥形,壳质厚、坚固。壳顶常被损蚀,螺层缓慢均匀增长,呈梯状排列。壳面具有由瘤状结节形成的纵肋,在体螺层的下半部有强的螺棱。壳口呈梨形,周缘完整,外缘薄,无脐孔。雄性无特殊的交接器官。孳生于湖泊、河流及池塘等淡水及咸淡水水域。为卵胎生。斜粒粒蜷(Tarebia granife-ra Lamarck,1882)(图13)分布于我国台湾及海南岛以及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为卫氏并殖吸虫、横川后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本属种类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图13 斜粒粒蜷


环棱螺(Bellamya Jousseaume,1886) 外壳圆锥形或陀螺形,中等大小,壳质厚,坚硬。壳面具有明显的螺棱,绿褐或黄褐色。脐孔窄小。厣为角质、黄褐色的薄片,有同心圆的生长纹。雄性右触角变粗,形成交接器。群栖于沟渠、池塘、河流及湖泊内。绘环棱螺[Bellamyalimnophila (Mabille)](图14),分布于我国云南省,为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本属种类分布于我国、东南亚和非洲。

拟蟹守螺(Cerithidea Swainson,1840) 外壳呈塔形、长圆锥形。壳质厚,螺层数多。壳面具有螺棱及肋。壳口圆形或方形,周缘厚,不完整,有前沟。厣为角质的薄片。触角宽,眼位于短柄上。孳生于咸淡水泥滩及沿海沙滩上。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 (Gm-elin)] 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为异形吸虫的中间宿主。本属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区域。

图14 绘环棱螺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833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