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窝状角质松解症

窝状角质松解症
 
摘要: 窝状角质松解症可能是棒状杆菌属引起的跖部角质层剥蚀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

窝状角质松解症可能是棒状杆菌属引起的跖部角质层剥蚀的一种皮肤病。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长期密切接触泥土和水的人。皮损为多数散在浅表的黄豆大圆形角层剥蚀,邻近皮损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状,呈肤色、棕色或黑色。局部常伴多汗,间有浸渍和恶臭。一般无自觉症状。重症病例,局部可发红、肿痛。多发生于足底,但可累及手掌。皮损刮片用革兰染色,可找到球形或丝状致病菌。病原菌以脑心浸液琼脂,在37℃和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纯氮情况下,培养3~5天,有小的不规则的无色菌落生长。表皮角层上部,可见局限性缺损和均质化。局部并见有球形或丝状致病菌。根据成群的黄豆大圆形角层剥蚀,即可确诊。但需与点状掌跖角化症和汗管角化症鉴别。前者为针尖至米粒大的灰黄色角化性丘疹,其顶凹陷,状如喷火口; 后者为米粒大的褐色角化性丘疹,以后扩大成斑疹,周围绕以灰色或黑色的隆起的坚硬角质环,中央表皮萎缩,带灰黄色。治疗可用红霉素,每天1g,分次内服,连服一周。或外用庆大霉素软膏和梭链孢酸钠(Fucidin)软膏等,均有明显疗效。如局部多汗,亦应同时处理。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70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