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光化性角化病

光化性角化病
 
摘要: 光化性角化病又称日光性角化病,是皮肤较白的中老年人在躯体暴露于日光的部位所发生的角化性损害,偶可转变成癌。

光化性角化病又称日光性角化病,是皮肤较白的中老年人在躯体暴露于日光的部位所发生的角化性损害,偶可转变成癌。决定于局部地区紫外线到达地面的量,地区人群对紫外线的易感性,及曝晒于日光下的时间。经常曝晒于日光下工作,除日光外,其他放射性热能以及沥青、煤及其提炼物,均可引起本病。开始症状常为毛细管扩张,局限于1~2mm的范围内,以后出现边缘鲜明的干燥、粗糙、从针头到2cm大小的损害,上复粘着性角化不全的鳞屑,带黄色、棕褐色以至黑色,亦有带红色的,有时象盘状红斑狼疮。损害可能为斑疹,但由于角层增厚和有不同程度的浸润,触之更为清楚。常稍高出皮面,但无明显的高起边缘。由于表皮增殖,可呈疣状,较常见的是角层异常,厚如皮角。将角层刮除时引起痛和压痛,可留下渗出或出血面,与周围皮肤平行。由于继发感染而有渗液或结痂,常提示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的开始。偶有发生转移。病损好发于面、手背和前臂等暴光部位。额、颞颥和颊较多见,颈和耳部亦常见,下唇的唇红部位也可累及,上唇少见。

在形态学上,由于有间变的存在,它不是癌前期,等于鳞状细胞癌的1/2级。在生物学上,它仍属于良性,即使侵袭真皮,也局限于最表浅部位。组织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肥厚型: 角层肥厚显著,常混杂角化不全。表皮一部分萎缩,一部分变厚、显示局限性地不规则向下增殖至真皮浅表部位,而无明显侵袭。所有棘层细胞排列紊乱,有的细胞呈多形性,其胞核有间变。不规则和深染的基底层细胞核常紧密集聚。尚有不典型表皮细胞群不规则分支延伸至真皮上部。②萎缩型: 整个说来表皮是萎缩的。不典型细胞主要在基底层,有密集的大的深染胞核。不规则基底层细胞,可增殖到真皮内如芽生和疣状结构。仅在不典型基底层细胞上部,常可见到毛囊角化病中的那种腔隙。由于最下层表皮细胞的间变发生角化不良和失去细胞间桥而形成萎缩。③原位癌型: 其组织病理与原位癌无法区别。所有三种常有胶原纤维嗜碱性变性和主要为淋巴样细胞的相当致密的慢性炎症浸润。浅表损害可用二氧化碳雪或液氮冰冻,或搽足叶草脂或5-氟脲嘧啶 (1%丙二醇液剂或5%霜剂) 每天二次,3~4周。预防可外用防光剂。

孤立性扁平苔藓样日光性角化病是一种单独发生的日光角化病,其病理变化似扁平苔藓,故名。(当1966年Lumpkin等第一次报告此病时,即称为孤立性扁平苔藓,但其他作者认为它与日光角化有关,故改今名)。本病的临床表现在人体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前臂、上胸等处发生小的角化性红斑,表面扁平似扁平苔藓,无主觉症状。病理组织亦似扁平苔藓,没有间变,但有些不典型,表现为角化不良,失去极性,和鳞状细胞的多形性。防治同光化性角化病。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58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