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药物反应

药物反应
 
摘要: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反应,称为药物反应。在药物反应中,以发生于皮肤粘膜者最多见,其中又以药疹最为突出。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反应,称为药物反应。在药物反应中,以发生于皮肤粘膜者最多见,其中又以药疹最为突出。近年来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广大病员接触各种药物的机会日益增加,药物反应亦随之增加。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科解放后十年的统计,仅药疹一项,就从1949年皮肤科初诊病人的0.1%增至1958年的1.2%; 上海市各医院的统计,药疹从1949~1954年皮肤科初诊20万病人的0.5%增至1955~1958年的28万病人的1.2%。过去药物反应多见于城市,近年在农村中亦属多见。中药引起的药物反应亦有所增加。药物反应主要是医源性疾病,如医生用药时谨慎从事,则药物反应可以大大减少。

药物反应的原因 发生药物反应的原因和机理非常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 用药情况: ①滥用: 一小部分是由于患者一知半解而滥用自备药物,多数是由于医生不掌握用药原则而随便滥用。②错用: 如医生处方错误,或药房发错了药,或患者服错了药。③服药自杀: 这在我国极罕见。④剂量过大: 一种特殊药物剂量过大的反应,对于大多数患者是相当一致的。由于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排泄的速度不同,正常剂量也会发生反应,尤以老年人排泄功能减弱时,更是如此。但用药剂量过小,特别是在严重疾病需要高效药物抢救时,则不但不能起治疗作用,反而延误病情,甚至引起死亡,往往不为人所注意。⑤时间过长: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即使所用药物毒性较强,剂量较大,因用药时间短,危害性可能不大。但慢性病例如癌症,所用抗癌剂大都是毒性较强,应用较久,就易发生积聚作用,产生毒性反应。⑥种类过多: 对于有过敏体质的人,一般是用药种类愈多,发生反应的机会亦越多。一方面因为他的过敏可能是多源性,易于发生交叉反应; 另一方面,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如同时用于一个复方中,或同时用于两个方剂中、或在某一段时间内,先后应用,一种药物可作用于另一种药物,产生各种对抗作用,功能性的和物理性的、加强和削弱彼此作用。⑦交叉过敏: 在结构上有共同之处的类似药物,如含有共同“苯胺”核心的磺胺制剂、普鲁卡因、对氨水杨酸等,可引起同样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⑧致敏药物的重用:如患者对某一种药物已发生过敏而以后再重复应用,发生的反应常更严重,可能引起死亡。⑨药瘾作用: 如安眠剂、镇静剂等,在较久重复应用后,可产生药瘾。⑩医疗器械不洁: 不洁的注射器、针头、针筒、盛药瓶、橡皮管等,均可引起反应。(11)用药途径: 皮内注射可发生休克; 椎管内注射可发生严重反应; 皮肤外用药水、药膏亦可被吸收引起严重反应。

(2) 药的因素: ①抗原性: 某些抗原性强的药物如青霉素、长效磺胺、鲁米那、复方阿斯匹林等所产生的药物反应最多见; 抗原性弱或不具抗原性的药物,则很少产生或不产生反应。②毒性作用: 毒性强的药物产生的反应多而较严重。③药理作用: 如奎宁引起耳鸣,菸酸引起面部潮红,阿的平引起全身皮肤黄染,均属于药理学的作用。④光感作用: 口服冬眠灵、磺胺制剂后,再暴露于日光下,可发生皮炎。光引起的皮炎有光变应性和光毒性反应二种。在前者,药物吸收的光谱和作用光谱可能不同,光谱在光的影响下转变成抗原性物质而引起反应。在后者,本来无害的药物吸收光后,可将其能量传递至细胞而产生伤害。⑤治疗休克型反应:亦称Herx-heimer反应,是感染性疾病患者应用高效药物后发生的反应,病情严重,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是用药后机体中被杀死的微生物及其产物突然增多的结果。⑥产生疾病的反应: 典型的例子如肼苯哒嗪等产生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⑦生物向性: 某些药对某些组织和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或向性,从而发生伤害作用,如砷剂对肝、汞剂对肾,双氢链霉素对听觉器官等。⑧环境平衡扰乱或菌群失调: 应用大量抗生素、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后,使人体肠道中正常存在的菌群失调,有些菌群被抑制或被杀死,另一些菌群则乘机繁殖以致引起疾病。如用抗生素后,肠道内白念珠菌对它不敏感而繁殖起来,产生内脏白念珠菌病。⑨酶系统扰乱: 如通过改变肝微粒体中药物代谢酶的活力,使某些药物抑制、另一些增强其它药物的药理性或毒性作用。⑩赋形药: 药丸或药片的糖衣、颜色、香料等杂质,有时可引起药物反应。

(3) 人的因素: ①性别:男女之比约为3∶2。如雌性激素、灰黄霉素等可引起男性乳房发育,而雄性激素可引起女性生长胡须。②年龄: 儿童对麻醉剂较成人有易受性,而对一般药物则耐量较大。儿童的药物过敏反应较少见。③特异反应: 即不是由免疫机理的对药物的异常反应。④遗传因素: 如有遗传过敏性体型的患者,对青霉素这样的药物,可发生严重反应。⑤过敏或变应性体质: 药物反应的机理大多由于变态反应,并有下列一些变应性规律: 发病率不超过20~30%;有一定的潜伏期,(如非全抗原常在第一次用药后4~25日之间发生,如系第二次用药,常在7~8小时左右发生); 反应大都不是由于药效作用或毒性作用,因为反应可在停药数日后发生; 反应后重用该药,即使剂量甚小,或相隔时间甚久,亦常引起复发; 应用与致敏药物结构式接近的药物,亦可引起发病,即交叉过敏; 用致敏药物作皮试,如该药是全抗原,常为阳性(但这很危险,不宜采用); 有循环或与细胞结合的抗体,循环抗体用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少数病例可用致敏药物脱敏,抗过敏药物,特别是皮质激素常有效。

药物反应可涉及各个系统和器官,范围甚广,有过敏性的和非过敏性的; 有局限性的和全身性的。本文只叙述少数典型的药物性皮炎或药疹,和少数特殊型反应。

变应性药疹 此型药疹最多而常见,根据潜伏期、发生、发展情况、临床类型、病程,又可分成许多亚型,如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荨麻疹、紫癜、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玫瑰糠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血清病等。潜伏期一般在4~25日之间,平均为7~8日,即在第一次用药后,以后即使不用药,平均到了7~8日即发病。但如已产生过敏,第二次用药后在7~8小时左右即可发病,最快的几分钟发病,最慢的亦不超过72小时。大都是突然发疹,除固定性药疹外,大多呈全身对称性分布。全身反应轻重不一,最轻的可无明显全身症状,重的可有寒战、高热。病程自数天至数周,一般不超过一月。除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和重症多形性红斑型有时预后严重外,其它的预后均较好。

猩红热样红斑 药疹发生突然,伴以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开始为大小片红斑,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快的24小时即可遍布全身,呈水肿性鲜红色,分布对称,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皮疹达到高潮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红肿渐消,继以大片形脱屑,逐渐鳞屑变细少,恢复正常。病程不超过一月。一般无内脏损害,这是一般变应性药疹的典型代表。如皮疹象麻疹,称麻疹样红斑; 象玫瑰糠疹,称玫瑰糠疹形药疹; 余类推。

重症多形性红斑 这是一种严重的大疱形多形性红斑,伴寒战、高热和眼、口、生殖器粘膜损害。患者多为儿童,呼吸道损害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有时胸腔积液; 眼损害可导致目盲; 肾损害可引起死亡。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发病急骤、皮疹于2~3日内遍布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片,很快增多扩大,融合成浅棕色大片。重者体无完肤,粘膜同时累及。大片上出现松弛性巨形大疱,形成很多3~10cm长的皱纹,可以从一处推动到10cm以外。表皮菲薄,稍擦即破,很少渗液。眼、口腔、食管、胃粘膜均可脱落。严重病例可累及胃、肠道、肝、肾、心、脑等。同时伴高热,常在40℃左右。末梢血液白细胞多数在10000以上,中性粒细胞约80%,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或很低,有心、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肌炎。不论病情轻重,皮疹常于二周后开始消退,鳞屑比一般药疹的薄,可能与表皮萎缩有关。重型的可于10~14日左右死亡。组织病理示表皮显著萎缩,棘层细胞变薄以至全部消失,使真皮与角层直接接触,细胞间和细胞内水肿,真皮充血水肿,有围管性小圆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破碎变性。口腔粘膜病变与皮肤相似。淋巴结大多肿大,主要由于髓质增生,淋巴网状细胞增生肿大,常见红细胞被吞噬现象,皮质滤泡萎缩。肝切面黄红相间,可见淤血和肝细胞变性,肝小叶中央严重淤血,残留肝细胞脂变、离解; 肝实质与汇管区分界不清; 有的肝细胞边界模糊不清,有的死亡、溶解、被吸收。肾切面肿胀,包膜外翻; 镜检呈血管充血,肾小管浊肿,皮质间皮质内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偶有中性和嗜酸粒细胞形成的小灶性浸润,一处有类上皮细胞结节内含郎罕样巨细胞。脑灰质神经细胞呈各种变性,枕叶神经细胞呈水样变性而明显肿大,间有卫星细胞现象。基底核及小脑的神经细胞肿胀、模糊甚至消失。基底核内有小胶质细胞灶性增生,此外并有分布广泛的钙化点。心脏有间质性水肿和弥漫性轻度小圆细胞浸润。

固定性红斑(固定型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909例中有318例,占34.98%,致病药物依次为磺胺制剂 (21.56%)、退热镇痛药(14.85%)、抗生素(12.32%)和安眠镇静药 (10.18%)等,以长效磺胺占第一位。开始常为水肿性紫红色斑,圆形或椭圆,重的斑上有大疱,直径2~4cm,一个或数个,分布不对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可侵及口唇或外生殖器粘膜,引起糜烂、产生痛感。复发时照例在原处复发,但可增多、扩大。重者可广泛对称分布,引起休克。除痒外,伴不同程度的发热。愈后可留下紫褐色斑,多年不退尽,有诊断价值。少数水肿性不带紫色的红斑,则消退快不留遗痕。个别病例伴发多形性红斑、荨麻疹或麻疹样红斑。有一例口服磺胺噻唑,连续三次并发麻疹样红斑与胸腹部固定性红斑。个别病例在发病前曾服该药多年不发病,也有在发病几次后重用致病药不发病的,或发作几次后重发时,个别原发损害不再复发,这是脱敏和免疫现象。

其他类型药疹 病因不完全明确的药疹类型尚多,仅介绍以下几种以明其大概。

全身剥脱性皮炎型 这是一类少见的药疹,程度仅次于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在未用皮质激素以前,死亡率很高。由于产生此型药疹的药物剂量要大些,它可能是由于个体因素在变应性基础上发生了一定毒性的反应。据上海华山医院不完全统计,1949~1958年的909例药疹中有23例(2.53%),1959~1975年的418例住院药疹中有33例(7.9%),病情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另一方面,如能掌握本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则可能避免发病,发病后亦能治愈。本病特点是潜伏期长,常在一个月以上,在未用激素前,病程至少在一月以上。预后严重。全病程可分为四期:①前驱期: 表现为暂时性的皮疹,局限于胸、腹或股部的对称性红斑,发热或发痒,此为警告症状,如此时停药可避免发病。②发疹期: 皮疹逐渐从面部向下发展,或开始即为急性发作。以后皮疹波及全身,以致体无完肤。在皮疹高潮时,全身皮肤鲜红肿胀,面部水肿显著,常有溢液结痂,伴畏寒发热。③剥脱期: 皮疹红肿消退中,有鱼鳞状至大片形脱屑,鳞屑可每晨布满床单,头发指(趾)甲均难幸免,并可反复脱落。④恢复期: 鳞状脱屑变成糠皮样,继以逐渐消失,皮肤恢复正常。在用皮质激素后,病程可显著缩短。实验室检查示末梢血液白细胞增多,但个别病例反而减低。分类无显著变化。

短程锑剂皮炎型 这是1956年我国医务工作者为了缩短血吸虫病治疗时间,将30日锑剂(酒石酸锑钾)长程疗法缩短至7日,5日,甚至3日的短程疗法后而发生的一种轻度的毒性皮炎。其发病率高达30~40%以上;在上海华山医院住院的124例中,计由于7日疗法者30例,5日者2例,3日者92例; 潜伏期短,均在开始治疗后2~3日内发病,都在用药0.3克锑剂后发病。夏季多见。皮疹主要对称分布于面、颈、手背和手指,偶有见于胸腹的,酷似痱子,密集而不融合。主觉微痒或烧灼感,个别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具自限性,即不停药皮疹亦大都于3~5日内自行消失,伴以糠皮样脱屑。重治偶有复发,未发现其它并发症和后遗症。组织化学检查,发现皮疹和正常皮肤含锑量(均约2.5μg)无甚差异,组织病理为接触性皮炎象,无特异性。

乳头状增生型 很少见,潜伏期在一月左右,在全身红斑型药疹的基础上出现不规则、高出皮面、边缘局限性约3~4cm直径的乳头状大小片,象蕈样肉芽肿,触之相当坚实,主要见于躯干上。经症状性治疗后逐渐消失。全病程约三周。

特殊型非变应性药物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型反应 自60年代初期发现肼苯哒嗪可引起SLE型反应后,至今已发现有20多种药物可引起这类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关节痛、肌痛,心包炎,胸膜和肺部症状,发热、头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腹痛,肢端发绀和皮疹。本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区别在于发热、管型尿、显微血尿和氮质血症少见,病情较轻,常于停药后消失。由肼苯哒嗪引起的,在症状消失后,实验室检查阳性可维持数月以至数年。霉菌病型反应 应用大量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出现一种新型的霉菌病型反应,表现为念珠菌病和癣病。前者有肠胃道、肺或其它内脏念珠菌病,在五十年代大量抗生素的运用曾导致一些婴儿死亡。大量皮质激素在SLE中引起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而死亡的亦有报道,免疫抑制剂引起死亡的尸解中发现严重系统性霉菌病的发病率亦高。在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住院的慢性病例中,由于应用以上三种药物,大多数白念珠菌培养阳性,值得注意。其次一部分患表皮癣菌病者,因同一原因,损害范围广泛,不易治愈,即使治愈亦易复发,造成癣病防治上的困难。

皮质激素型反应 用激素剂量较大,时间较久,照例发生反应,并可累及许多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死亡。它引起的反应有: ①皮肤: 痤疮、多毛、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瘀斑、皮肤萎缩等; ②胃肠道: 胃溃疡、胃出血、穿孔等; ③心血管系统: 血栓、动脉硬化、高血压、循环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④中枢神经系统:欣快、情绪激动或抑郁、精神紧张、头晕、头痛、失眠、震颤、抽搐、肌肉痉挛、视神经乳头水肿、周围神经炎、脑损伤等; ⑤眼: 视力模糊、视网膜剥离、眼压增高、白内障,以至青光眼等; ⑥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减退等。

色素异常反应 除固定性红斑是由于变态反应的结果外,某些金属盐类可导致较持久的皮肤变色,这是由于金属颗粒沉积于皮肤粘膜组织内而造成。银质沉着皮肤呈淡色至蓝灰色,故又称假性紫绀; 指甲半月呈蓝灰色,口腔粘膜亦可见弥漫性色素沉着。金质沉着皮肤呈灰色或淡紫色,与银质沉着病相似。长期应用砷制剂或接触含砷的杀虫剂,可产生慢性砷中毒,表现为皮肤泛发青铜色色素沉着,其间夹杂以2~10mm直径的色素脱失或正常皮色的斑点,常伴发掌跖角化。铋剂引起的色素沉着,多见于牙龈边缘近牙齿处,乃是口腔内微生物产生的硫化氢与铋接触而产生的化合物,为蓝黑色线状,故亦称铋线; 少数可为弥漫性的灰色色素沉着,累及口腔粘膜,巩膜和阴部。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引起前额、面颊、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深浅不一的棕色、灰色、甚至黑色的色素沉着,有的同时发生眼晶体及角膜混浊,这在长期服用氯丙嗪的精神病人较为多见。服用阿的平可引起皮肤变黄,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阿的平也可引起口腔粘膜色素沉着,呈蓝灰色,面、颈、前臂和下肢呈蓝灰色状似内源性紫绀;指甲也可为蓝灰色,伴有角膜和网膜的改变; 偶可引起头发、眉毛、腋毛和阴毛变白。此外,局部应用表皮抗氧化剂,特别是氢醌单苯醚,能抑制酪氨酸酶,影响黑色素的合成而使皮肤发生白斑。应用依色林点眼,也可发生眼睑白斑。

药物反应的治疗 去除病因是首先必须采取的步骤。如病情轻,药疹有自限性,停药后数日即可全愈。其次是通过泻药、利尿剂等以加速药物的排泄。药物疗法要根据病情轻重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轻的病例,可给①维生素C 1g静注,日1次; ②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日一次,此二药有一定的减少渗出、消炎、消肿作用; ③抗组织胺药物1~2种口服;④局部擦含有樟脑或薄荷的炉甘石洗剂或震荡洗剂,日多次,以止痒散热、消炎、消肿、一般一周左右可愈。

病情稍重的病例,如皮疹重伴发热者,患者宜卧床休息,除给以上述药物外,还可口服强的松每日20~30mg,分3~4次,一般一周左右可大见好转,以后迅速全愈。

重症多型性红斑、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应立刻采取以下措施: ①先给抗组织胺药二种;②及早静注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10mg,继以氢化考的松300~500mg,维生素C 3g,10%氯化钾25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必要时输血或输血浆,每次200~400ml,隔日一次,一般4~5次即可。在体温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或血象近正常时,可逐渐用相当量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以代替氢化考的松静注。待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可逐渐减少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的剂量,开始每1~2日减1~2片,到日量3片时,可每次减半片。注意减量时的反跳现象,如有发生,剂量不但不能减,还要增加1~2片。一般治疗严重药疹的缺点,在于开始剂量太小,以后减量太快。

在重症多型性红斑型,特别是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中,粘膜常被累及,眼粘膜和角膜可能剥落。初起时即将粘膜轻轻洗净后,滴醋酸氢可的松液,每3~4小时一次,并每日搽硼酸软膏或可的松膏二次,以防角膜脱落导致失明。洗时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冲洗,洗后轻轻揩干,注意不要用力将粘膜擦掉。

如口腔粘膜糜烂妨碍进食时,宜用鼻饲。

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应慎重考虑。因为患严重药疹者,常处在高度敏感状态,其过敏也可能为多源性。不但容易发生交叉过敏,即与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完全无关的药物,亦可引起新的药疹,因此选择不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抗生素为宜。

为了调整机体新陈代谢,水电解质的平衡,可给予能量合剂(三磷酸腺苷10~20mg,辅酶A 50μ,维生素B6100mg,肌苷200mg,胰岛素4~8μ,10%葡萄糖500ml)静注。氢化考的松亦可加入此剂中。

局部治疗可搽大量炉甘石洗剂(加止痒剂)或扑大量粉剂,以保护皮肤,消炎消肿。如有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湿敷,日换4~5次,晚上搽新霉素糠馏油糊剂,待干燥后即只搽糊剂,日二次。

药物反应的预防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用药前,要先确定诊断,对症治疗,不要病情未明,就试用多种药物治疗。②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毒性、副作用、配伍禁忌等,不滥用、不错用、不多用。③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有无对药物的过敏史。凡已发生药物反应的,都应给禁忌卡片,注明对药物反应情况,并详告患者避免再用错药,以避免发生危险。④用药应有计划性,并作定期检查,剂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久。⑤很多药物有明显的特异性,如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等,应经常检查血象,如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应经常检查听力等。⑥对药物过敏的人,应注意交叉反应或多原性过敏,特别在反应阶段,采用任何药物都必须十分慎重。⑦某些器官有功能障碍时,常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如患肾病者很多重金属均不能耐受,应予注意。⑧作皮内试验时,必须事先准备急救措施,以防万一。⑨青霉素或磺胺制剂油膏不宜外用,以免引起机体过敏,在以后内用时发生反应。⑩在用药期间要注意一些危险信号或不耐现象,如皮肤瘙痒、红斑或发热等,如有发生,考虑即刻停药。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15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