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适应

适应
 
摘要: 适应是指机体在特殊激原(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精神等因子)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和形态改变,以维持内环境恒定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是经由神经-体液调节而实现的。

适应是指机体在特殊激原(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精神等因子)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和形态改变,以维持内环境恒定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是经由神经-体液调节而实现的。适应是机体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间取得动态平衡的过程,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有机体长期进化的结果。产生适应的机理比较复杂,一般说来,适应性的大小是机体生命力强弱和工作能力大小的反映。

适应的表现多种多样,如对体力劳动缺乏适应的人,当从事强度较大的体力活动时,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等均出现过度增加,主观感觉劳累。但反复从事同一强度体力活动后,劳动时的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的升高程度就会逐渐减轻,劳累感也大为减少,这就是机体对体力活动产生适应的结果。对高温作业缺乏适应的人从事高温作业时,体温明显升高,甚至容易发生中暑。当多次从事高温作业后,因机体对热的耐受性增强,高温作业时体温升高幅度有所减小,这种现象也是适应性的反应。由平原进入高原,最初几天内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心慌、气短等急性高原反应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急性反应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亦属机体适应性的表现。

适应产生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退。适应消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机体业已获得的适应性有所降低或不复存在。适应性的消退(亦称衰退)是身体的功能状态出现减弱或恶化的表现。例如有人曾企图使矿工在海拔5000m的高山长期生活,结果出现了随着在高海拔区居住时间的延长,高原适应性反而逐渐丧失,这是高原反应再现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是当机体对某一环境已经适应,而脱离该环境后,对该环境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呈现逐渐消退,这种现象亦称脱适应。如已对高原缺氧产生适应的人,当离开高原环境时间较久后再次进入高原,又可产生程度不等的高原反应症。

适应的产生、巩固和消退,受健康状况、年龄、性别、环境条件、种族、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机体的代谢储备、遗传以及激原性质的影响。一般地说,健康者适应较快,患病者适应较慢; 青壮年适应较快,儿童老人适应较慢; 男性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强,女性对低温和噪声适应能力较强; 某一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对另一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如在寒冷因素作用下,可使人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人们常把机体对环境(主要是外界气象环境如气温、气压等)改变所产生的主动地适应过程称为习服。习服和适应在本质上无明显差别,即两者都是对环境改变的顺应的适合; 但二者又有微细区别。习服主要是针对气候和水土的适应而言,机体的习服反应一般不发生过分的或异常的功能改变。而适应的激原,除气象环境和水土的因素外,还包括劳动环境中其他异常条件及作业本身的特点。其机体的反应有时比习服要强烈得多,甚至可发生异常改变。为了达到圆满习服的目的,人们往往制订必要的习服措施和习服标准。

适应使得机体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和协调,因此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个体适应于一定的激原,有其积极的一面。正因为有了适应,才可使机体在变化万千的复杂外界环境中,得以生存和进行劳动。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人的适应能力。如在一定的海拔高度(3000~5000m)进行适度的体力锻炼,确能使人体对缺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但适应性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也可产生不良后果。如在寒冷条件下机体首先出现血管扩张,继之血管收缩,这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性反应。但冷强度过大,或受冷时间过长,这种适应性反应就可导致冻伤,损害健康。又如,人进入高原,为了适应低氧环境而产生肺动脉高压,时间太久,可以引起心脏肥大而损害心脏功能,降低劳动能力。

研究人体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合理地选择工种,如对热适应能力较强的人,适于从事高温作业; 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人,则适于高原作业。这样既有利于工作,亦有利于健康。但适应是有限度的,若过分强调机体的适应性,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消极性,就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发挥适应的积极性,克服适应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劳动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20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