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传染病是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某种传染病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职业性传染病涉及范围很广,可见于各种行业,但通常以从事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生产者发病较多。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法。依病原学可分为: ①职业性细菌传染病; 如炭疽、鼻疽、布氏杆菌病(参见“畜牧业劳动卫生”)及土拉菌病(兔热病)等; ②职业性病毒传染病: 常见者有森林脑炎(参见“林业生产劳动卫生”)、口蹄疫(兽疫性口疮)、鸟疫、挤奶工结节病、牧民狂犬病等; ③职业性真菌病: 常见者有放线菌病和皮肤真菌病等;④职业性螺旋体传染病: 如钩端螺旋体病;⑤职业性寄生虫传染病; 如牧民包囊虫病和绦虫病、矿工钩虫病等。
几乎所有职业性传染病均可经接触病畜或污染源而直接受到感染。炭疽、鼻疽、口蹄疫及布氏杆菌病等多见于兽医、畜产收购或加工者,常因饲养或屠宰病畜以及接羔等而受感染。病原体吸入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牧民剪毛、抓绒和打扫牲畜棚圈时,皮毛工人在选毛、抖皮、搔毛、制毡、弹毛、干剷等生产过程中,常因吸入污染的粉尘而受到传染。由消化道传染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多见,如摄食未煮熟的病畜乳汁、肉或含菌饮料,但在职业性传染病中比较少见。兽医或检验工作者偶因疏忽吸入污染物质而受到传染。此外,尚可通过媒介昆虫如蜱、螨、虻、蛉等叮咬皮肤而输进病原体,如林区职工所患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几种常见职业性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用药见附表。
根本性预防措施是加强检疫工作。对人畜共患的动物传染病应做好兽医监督,特别是从外地 (或国外) 引进的。运往外地的家畜和畜产原料也必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于从边境闯入的牲畜,应立即隔离、检疫,以防止输进疫源。应严格执行健康与有病畜群分开放牧和管理的原则。必要时隔离观察,及时采取标本,送检确诊。
常见职业性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特点
病 名 | 病 原 | 潜伏期 | 隔离期 | 损害部位 | 临床特点 | 治疗 |
炭 疽 | 炭疽杆菌 | 2~3天 | 到临床痊愈, 溃疡愈合 | 颈、面、肺、 肠道 | 皮肤型:无痛性黑痂,脓肿 肺型:肺炎,发热,咯血 痰肠型:腹泻,腹痛,呕 吐及粪便带血 | 青霉素,或与 链霉素合用 |
鼻 疽 | 鼻疽杆菌 | 4~5天 | 鼻咽部及全身 器官 | 发热,无力,脉速,心悸, 结膜和鼻粘膜充血,泛发 隆起小结节、脓肿及溃疡, 可引起败血症 | 链霉素, 土霉素 | |
口蹄疫 | 口蹄疫病 毒 | 3~6天 | 局部病变痊愈, 全身症状消失 | 口腔、唇角、 鼻及手足 | 发热,倦怠,患部出现水 疱 | 淡盐水漱口,涂 碘酊,明矾局敷, 抗生素防感染 |
布氏杆菌 病 | 布氏杆菌 | 2~3周 | 到症状消失 | 骨关节、生殖 系统 | 发热,虚弱,多汗,关节 肿痛积液,神经肌肉痛, 睾丸炎,性功能减退 | 金霉素,四环 素,菌苗疗法 |
土拉菌病 (兔热病) | 土拉杆菌 | 2~7天 | 注意痰、脓汁 消毒,病人经 卫生处理后, 不必隔离 | 淋巴结、胃 肠、肝、脾、 肺 | 发热,衰弱,厌食,淋巴 结肿大,结膜炎 | 链霉素,或与 金霉素、土霉 素合用 |
森林脑炎 | 虫媒病毒 B组 | 10~15 天 | 到急性症状消 失 | 中枢神经系统 | 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 激征,瘫痪,有后遗症, 病死率高 | 注射恢复期病人 或林区人员的血 清,新鲜血或免 疫马血清,发病 3天内可有效, 免疫球蛋白,核 糖核酸酶,核糖 核酸 |
流行性出 血热 | 虫媒病毒 (?) | 5~46天 (一般2周) | 到急性症状消 失 | 心血管、肾及 其他器官 | 发热,出血,循环衰竭, 可有肾损害 | 对症治疗,可试 用免疫抑制剂 |
对于传染性大的病畜,如患炭疽、鼻疽等的病畜,应予以捕杀、深埋或烧毁,严禁剥皮利用。掩埋前畜尸上应喷洒漂白粉液、石灰乳或烧碱水等消毒剂,覆盖土层的厚度不得少于50cm。对于一般疫苗试验阳性的牲畜,可烙印后送隔离区管制饲养,严禁外出,或作淘汰性屠宰,不得配种繁殖。
受病畜污染的环境、棚圈及器物应及时消毒处理。必要时可酌予烧毁。畜粪和污土应经过泥封堆肥充分发酵后才可作肥料使用。疫区皮毛必需经原地消毒后方可外运。
凡在疫区从事放牧、饲养、接羔、防疫等人员,必须加强个人防护。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洗手消毒。为病人、病畜护理、治疗时,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原则,特别应保护好皮肤,即使轻微的损伤亦应及时消毒处理。林区作业应加强环境卫生,清除杂草,使鼠类及蜱、螨无栖身之地。驻地也可用药物消除蜱、螨,如向地面喷洒5%来苏尔500ml/m2。林区工人应穿裤脚、袖口、领口扎紧的连身服及高统靴。
为了增强免疫力,畜群可施行疫苗饮水免疫或气雾免疫。接触病畜、原毛、生皮、生骨的职工,以及屠宰工、林区工人、兽医等,每年都应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