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鼠剂系用于毒杀有害啮齿动物的药剂,一般指胃肠毒剂,不包括灭鼠熏杀剂。灭鼠剂为人类和鼠害斗争最早使用的化学药物。早于公元前350年即有使用砷化物配制毒饵的记载。16世纪开始使用植物灭鼠剂红海葱,18世纪开始用黄磷和碳酸钡,1911年开始用磷化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了安妥与氟乙酸钠等有机灭鼠剂。本世纪50年代初,抗凝血灭鼠剂的出现,标志灭鼠剂的重大进展。60年代以来为克服鼠类对抗凝血灭鼠剂产生抗药性问题,又发展了具有选择性毒力的急性灭鼠剂,如灭鼠宁、灭鼠优与灭鼠安等,以及可防制抗药性鼠类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大隆、鼠得克与马其等。
化合物的毒力为选择灭鼠剂先决条件,但非唯一标准。其他须考虑者有: ①靶子动物不拒食,对毒饵平均摄食量所含有效成分足够达到致死量; ②对靶子动物具有选择性毒力; ③不产生生理耐药性; ④作用缓慢,靶子动物有时间食够致死剂量; ⑤使用浓度对人、畜安全,无累积毒性,无二次中毒危险; ⑥有特效解毒剂或治疗方法; ⑦于环境中可较快分解为无害产物; ⑧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显然寻找一种有毒化合物并不难,发展一种灭鼠剂却非易事。几个世纪以来,筛选寻找理想灭鼠剂工作从未间断,但至今尚无一灭鼠剂可符合上述所有要求。目前,灭鼠剂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详见 “急性灭鼠剂”与“慢性灭鼠剂”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