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意识和意识障碍

意识和意识障碍
 
摘要: 意识一词,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涵义;即使在同一学科内,由于学派的不同也常有不同的理解。

意识一词,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涵义;即使在同一学科内,由于学派的不同也常有不同的理解。

在哲学领域,意识是与存在(物质)相对的概念,用以泛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动,或全部心理过程。可与精神一词通用。

在心理学领域,Wundt和James把人的意识看作是人的经验过程或内心体验;弗洛伊德则把当前正在进行的、能自行觉察的心理活动,称为意识,而目把前未能觉察未加注意和遗忘了的心理活动称为前意识和无意识;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反对以“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活动,因此拒绝使用“意识”的概念,特别是反对弗洛伊德的意识概念。

神经生理学工作者,把警醒 (vigilance) 和觉醒(wakefulness)当作意识的代名词,把意识和人的苏醒水平相联系,并以脑电图变化来判断意识水平。

临床医学,包括精神科领域,观点也很分歧: 有认为意识是一种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精神功能; 有认为意识是对感觉印象的反应; 有认为是大脑皮质的普遍觉醒和对环境发生反应的状态;也有认为意识就是指意识清晰的意识活动。一般认为,意识不是单独的精神活动和反应,它是一种脑的普遍的功能状态,使人们能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我和周围环境,并作出适当反应。它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定向、行为等许多心理活动或精神功能,它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和意志行为的基础。

近代神经解剖生理学研究发现,脑干的上行网状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是由桥脑中1/3以上的脑干背侧核发出的投射纤维、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下丘脑后区和中脑中央灰质的驱动机构组成的。机体通过感官接受的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除通过脑干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传至大脑皮质外,还通过侧支到脑干的网状结构联络区,然后激活上述效应区的网状结构,后者的兴奋上传至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由此弥散地作用于大脑皮质,使皮质处于觉醒状态。上行激活网状结构在向上影响大脑皮质的同时,部分冲动传至下丘脑后区和中脑中央灰质,该两部分又发放冲动反过来影响网状结构,形成了一个反馈系统,使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不断发放冲动兴奋大脑皮质,保持意识处于一定的水平。此外,脑干的网状结构的腹侧部分和尾状核组成了上行网状抑制系统,它们发放冲动,使皮质的兴奋性受到控制和调节。大脑皮质与丘脑之间,还有往返的神经联系,形成环路,也参与意识的维持和调节。

动物实验证明,上述的激活及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上行网状激活和抑制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特别是M型胆碱能受体的兴奋对正常意识状态的维持极为重要。部分的上行激活系统神经纤维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这些递质的变化,及各种递质间平衡的失调,都会影响意识状态。

意识清醒状态时,大脑皮质处于最适宜的兴奋状态,外界事物和现象能呈现清晰的印象,使各种心理过程:如注意、思维、记忆、定向等,具有准确、连续和主动的特点,行为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正常人在意识清晰时,意识水平也可有某些变化,如集中注意进行一项复杂工作和漫不经心地浏览书报时的意识水平就不一样,前者高,后者低。

意识障碍 指意识清晰程度下降和意识范围改变,随之许多精神活动均受到影响,最常见者为:①感觉阈值升高,感知不清晰、不全面,甚至完全不能感知。②主动注意减弱,注意集中时间短暂,或不能集中。③思维能力减退,特别是目的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减退,难以形成新的概念,或形成的概念模糊不清;思维联系松散,或思维不连贯;思维过程缓慢,言语对答缓慢,内容含糊。④记忆的识记和保持功能减退,因此事后常有遗忘。⑤行为和动作缺乏目的和指向,反应迟钝。⑥定向障碍,由于对周围环境认识能力的减退,常发生对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错误。人们常以定向检查作为判断有无意识障碍的重要指标。其中,时间定向最易受累,其次为地点定向,而人物定向常最后受损。⑦自我定向障碍(见“自我意识及其障碍”条)。

有关意识障碍的分类,各家意见不一。目前临床上,常把意识障碍分为意识水平下降,意识梦样改变和意识缩窄三类。

意识水平下降 又可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嗜睡患者的意识水平降低,如果不予刺激,即昏昏入睡,在呼唤和推撼下能苏醒,有人将这种情况归入睡眠障碍。昏睡时,病人的意识水平更低,强烈刺激下可有简单或轻度反应。昏迷则为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不能感知,随意运动丧失,吞咽、咳嗽、角膜、括约肌、防御和腱反射可以减退或消失,人们可以根据上述反射情况,判断昏迷的深度。以上情况多见于神经科或普通内科。在精神科所见的意识降低的情况,多数为意识混浊状态,或名云意状态,病人的刺激阈普遍提高,感知的清晰度显著降低,精神活动极为缓慢,反应迟钝,精神萎糜,表情淡漠茫然,注意难于集中,联想困难,答语简单、蹇涩,词不达意或随口乱答,定向困难。但没有妄想和幻觉。常为急性器质性精神病的征象,或见于严重的躯体疾病后。有人将意识混浊和下述的梦样意识改变,统称为意识模糊状态。

意识梦样改变 病人除了意识水平的某种程度降低,刺激阈值提高,有记忆障碍和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外,常伴有幻觉、情绪和行为障碍,见于急性器质性精神病。重症者称为谵妄,轻症者称为亚急性谵妄状态。谵妄状态的患者,意识水平有明显的波动,症状昼轻夜重。伴明显的错觉和幻觉,多数为视错觉和视幻觉,偶见触、听幻觉。幻觉内容多数为恐怖性,幻觉形象生动逼真。病人的暗示性增强。思维活动困难,思维不连贯,或因对环境的曲解和错误的推理判断形成短暂的妄想,妄想内容常为迫害性。病人情绪惊恐,易于激惹。行为缺乏目的性,可能在幻觉或妄想支配下或因逃避假想的敌人,产生自伤和伤人行为。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白天昏昏欲睡,入晚兴奋不宁,并可能发生梦境与现实的混淆。谵妄患者的自我定向一般保存。有人把有自我定向障碍、持续兴奋骚动的严重谵妄,称为精神错乱(amentia)状态。亚急性谵妄状态,又称为轻性谵妄,有人将之用作意识模糊的同义语。患者的意识障碍较轻,相当于意识混浊时的水平,又伴有少量幻觉、错觉、妄想和行为障碍。患者同样可有昼轻夜重的情况,白天呈嗜睡状态或意识完全清晰,晚上烦躁,意识模糊。伴情绪欣快、易激动、言行增多的意识清晰度轻度降低,称为酩酊状态。迷惘(bewildered)状态、困惑状态和梦呓(oneiroid)状态,都可纳入意识梦样改变的范畴。

意识缩窄 最常见于朦胧(twilight)状态。病人的意识活动范围缩小,但意识水平仅有轻度降低。病人对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刺激能够感知和认识,并能作出相应反应,但对其他事物感知困难。由于意识水平降低不多,故可以表现为行为协调。多数为突然发生、突然修正,持续时间为数分钟至数天。仔细检查可发现定向障碍,发作过后有遗忘。在意识缩窄情况下,所做的简单动作,称为自动症;若离家出走或长途旅行,则称为神游症(fugue)。梦游症或睡行症,也可看作是意识缩窄的表现。多见于癫痫、癔症和神经质儿童。

各类意识障碍的分类并不十分明确,各型之间可有相互重叠,并可能相互移行,如由嗜睡或昏睡转为谵妄,或相反由谵妄转为昏迷等。临床上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区别意识清晰与意识障碍,要防止把有言语和行动反应,但有定向障碍的轻度谵妄误诊为意识清晰状态; 也不要将因注意不集中、焦虑、淡漠、智能减退所致的对答不切题、反应迟钝、或定向错误,归咎于意识模糊。特别是轻度的意识障碍并不十分容易确认,需要反复检查;必要时在傍晚或晚上进行检查。脑电图检查对部分病人的诊断有所帮助。

造成意识障碍的原因很多。一般而言,意识障碍除了部分意识缩窄者外,多数是器质性精神病的表现。脑肿瘤、脑外伤、脑炎、脑血管病、全身感染、代谢紊乱等,均可导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多见于急性期患者,为急性脑综合征的基本症状。但在慢性器质性精神病的病程中也可能出现,特别是在病情加剧或有并发症时更易发生,有时可能误认为痴呆症状。如去除诱因,合理地治疗并发症,意识障碍可能消除。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64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4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