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弓形虫与弓形虫病
 
摘要: 弓形虫病为弓形虫属刚地弓形虫(Toxoplsma gondiiNicolle&Manceaux,1908) 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并具有广泛的自然疫源性。人体多为隐性感染,但抵抗力低时可出现严重症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侵犯眼,脑和淋巴结等处。

弓形虫病为弓形虫属刚地弓形虫(Toxoplsma gondiiNicolle&Manceaux,1908) 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并具有广泛的自然疫源性。人体多为隐性感染,但抵抗力低时可出现严重症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侵犯眼,脑和淋巴结等处。

病原学 弓形虫于不同发育期可表现为5种不同形态:

(1) 滋养体: 常在急性感染期于细胞内、外出现。典型滋养体香蕉形或新月形,长3.5~6.5μm,宽1.5~3.5μm,一端尖,另一端钝圆。吉氏液染色后红色的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略近钝端,尖端另有一较小的副核。细胞浆为蓝色。电镜观察,弓形虫的体表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内膜前端形成极环。由极环发出22条膜下微纤,向后纵行几达虫体全长。极环围绕一圆锥样类锥体。类锥体内含8~10个棒状体。虫体内还有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核糖体和微孔等亚细胞结构。急性感染期,滋养体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形成虫落,并进一步形成假囊。假囊多呈圆形,内含数十个至数百个虫体。假囊壁由宿主细胞形成,破裂后散出的虫体为内殖子,或称速殖子,即滋养体。

弓形虫滋养体感染小鼠腹水涂片吉氏染色 ×1400


(2) 包囊: 常在慢性感染期于细胞内出现。包囊圆或椭圆形,直径5~100μm,囊壁由弓形虫形成,内含数百以至数千个虫体。包囊破裂后散出的虫体为囊殖子或称缓殖子。

(3) 裂殖体: 仅在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出现。早期裂殖体内含多个细胞核,成熟后变圆,直径12~15μm,内含香蕉形的裂殖子4~29个,呈扇状排列。游离的裂殖子大小为7~10×2.5~3.5μm,前端尖,后端圆,核靠后端。

(4) 配子体: 也仅在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出现。雄配子体圆或卵圆形,直径约10μm,成熟后形成12~32个新月形的雄配子,每个雄配子有2条鞭毛。雌配子体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15~20μm,内含过碘酸-希夫染色阳性糖原颗粒和细胞核。

(5) 卵囊: 也仅在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出现。卵囊椭圆或近圆形,大小10×12μm,囊壁2层,光滑、无色。成熟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长形、微弯的子孢子。

弓形虫的生活史周期分为弓形虫相和等孢子球虫相两相发育,需要两个宿生。弓形虫相为无性生殖,可发生于各种宿主的有核细胞内。等孢子球虫相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仅于终宿主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发生。本虫的中间宿主为哺乳动物和鸟类,终宿主仅发现猫及某些猫科动物。

(1) 弓形虫相: 弓形虫的卵囊、包囊或假囊被动物吞食后,在肠腔内分别释放出子孢子、囊殖子或滋养体。它们通过肠粘膜进入肠壁,虫体可直接或经淋巴和血液侵入各种有核细胞。急性感染期弓形虫在细胞内迅速增殖形成假囊,囊内虫体以内二芽殖的方式增殖。假囊破裂后散出的速殖子再侵入其它细胞增殖,反复不已。慢性感染期弓形虫在细胞内形成包囊。包囊内虫体也以内二芽殖方式增殖,但速度缓慢。包囊可在宿主体内存在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2) 等孢子球虫相: 上述卵囊、包囊或假囊如被猫吞食,子孢子、囊殖子或滋养体可直接侵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进行等孢子球虫相增殖。它们先以内二芽殖、内多芽殖和裂体增殖等方式进行无性生殖,并形成裂殖子。由裂殖子形成配子体后再进行有性生殖。雄配子体成熟后形成雄配子,与成熟的雌配子配合形成合子,进一步发育为卵囊。被感染的肠粘膜上皮细胞破裂后,卵囊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猫从吞入卵囊、假囊和包囊至开始排卵囊时间,依次为21~24天,9~11天和3~5天。排卵囊时间可持续10余天,排出卵囊总数可达10亿以上。新排出的卵囊尚未成熟,在合适的环境中经1~5天发育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即具感染性。如环境合适,感染力可维持1年以上。

不同发育期弓形虫的抵抗力有明显不同。滋养体对温度和一般消毒剂都较敏感。包囊的抵抗力较强。卵囊对酸、碱和常用消毒剂的抵抗力都很强,但对热、干燥和氨水则较敏感。

流行病学 人感染弓形虫较普遍,估计全世界约有5亿人血清中有抗体。欧洲人的感染率较高,如法国的人群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达45~90%。我国福建的人群染色试验阳性率为4~8%,并从多种动物查见本虫。

传染源主要为动物,几乎包括所有哺乳动物和多种鸟类。其中,猫和某些猫科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其它家畜、家禽体内可带有包囊和滋养体,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很大。人作为传染源则是次要的,仅在特殊情况下发生。

传播途径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先天性系胎儿在子宫内从母体获得感染。妇女妊娠期感染本病后,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胎儿也可通过摄入羊水而被感染。获得性感染方式主要为吃含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囊的生肉或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其它方式如与猫、狗等动物密切接触,通过飞沫,或输血、器官移植和实验室意外而感染的病例均有报告。

人群弓形虫的感染率在温暖潮湿地区较寒冷干燥地区为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本病的传播与个人卫生情况有关,而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更密切,有吃生肉习惯的人很易感染。动物饲养、屠宰和医务人员,由于接触传染源机会较多,比其他人容易感染。孕妇、肿瘤病人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也易被感染。养猫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常明显高于不养猫地区者,狩猎猫科动物的人群也可有较高的抗体效价。

发病原理和病理 病原体通过粘膜侵入机体后即在局部增殖并侵入局部淋巴结,以后再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进一步扩散到全身各器官,引起病变。弓形虫主要侵犯单核-吞噬细胞和各种脏器的实质细胞。病原体在细胞内增殖,直至细胞破裂,散出弓形虫再侵入其它细胞,如此反复,形成坏死灶和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病变主要由滋养体引起,包囊一般不引起炎症。如弓形虫毒力强,数量多,特别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发生急性感染,严重者可死亡。感染晚期,机体对弓形虫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弓形虫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原有病变逐渐趋于静止,但在脑与眼部因抗体不易到达,病变可继续发展。隐性感染或病情已静止的病人,由于肿瘤、接受免疫抑制剂等引起免疫力低下时,也能导致复发,甚至急性播散。此外,隐性感染的妇女,也可因妊娠而引起短期虫血症或发病。

感染弓形虫后可产生免疫力,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首先出现IgM抗体,以后为IgG抗体。IgG可通过胎盘由母体传给胎儿而IgM则否。因此,如在婴儿查见IgM抗体则提示有先天性感染的可能。

病变好发部位为脑、眼、淋巴结、心、肺、肝和肌肉等处。先天性感染常表现为播散型,严重损害多见于脑和眼。获得性弓形虫病最常侵犯淋巴结。本病引起的淋巴结炎常表现为上皮样网状细胞的滤泡样增生。这些网状细胞呈不规则小簇状排列,核呈囊状,胞浆嗜酸,常侵及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内有很多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还可见坏死细胞。包膜下和小梁窦局灶性膨胀,伴有单核细胞浸润,偶可查见弓形虫。眼弓形虫病早期损害为视网膜单个或多发性坏死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以后,再继发脉络膜病变,多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病变部位可查见弓形虫。在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膜脑炎,伴有坏死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结节。坏死灶的边缘,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邻近坏死灶,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偶见血管壁坏死。坏死灶外周常可查见弓形虫。

临床表现 人体感染多为无症状者,但有时可产生严重症状,临床表现复杂。

(1)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 妊娠期妇女感染弓形虫后,不论有无症状,一部分胎儿可被感染。妊娠早期发生感染时,弓形虫难于通过胎盘,感染率较低,但此时胎儿抵抗力低,损害较重。妊娠后期感染时,弓形虫易于通过胎盘,感染率常较高,但此时胎儿抵抗力较高,损害则较轻。一般受感染母亲仅1次传染给胎儿,2次以上者极少。本病在妊娠期可表现为早产、流产或死产。感染婴儿有的出生时症状并不明显,以后才逐渐出现。先天性患者以脑和眼症状为多见。病变引起中脑导水管阻塞时,可出现小头畸形。由于大脑发育受损,婴儿多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还可出现精神症状。有的表现为脑膜脑炎,严重者可有昏迷、瘫痪或角弓反张。先天性眼弓形虫病常累及双眼。典型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多见于黄斑周区。病程常呈周期发作性,一般认为这主要由于包囊间歇性破裂,散出弓形虫引起眼组织的过敏反应所致。眼病还可表现为眼肌麻痹、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和眼组织缺损等。本病尚可表现为发热、皮疹、肺炎、肝脾肿大,黄疸和消化道症状等。

(2) 获得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较先天性者为轻,但表现更为复杂多样,以淋巴结和内脏症状为多见。淋巴结肿大在一部分病人可能为本病的唯一体征。任何部位淋巴结都可被侵犯,但以深部颈淋巴结最常见。被侵犯的淋巴结多无粘连或触痛。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时,可表现为脑膜脑炎,也可出现癫痫或精神症状。获得性眼弓形虫病较先天性者少见,常侵犯单侧,也多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等。本病尚可表现为发热、皮疹、肺炎、心肌炎、多发性肌炎、扁桃体炎和肠炎等。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大多正常,可有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可有轻度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偶见有少数不典型淋巴细胞。血清转氨酶一般正常,于疾病早期可有轻度异常。脑膜脑炎或其他脑型病人的脑脊液可为黄色,多有蛋白和单核细胞增多。心肌炎病人心电图可有相应的ST段和T波改变。X线胸片除有肺炎者外大多正常。先天性脑弓形虫病可发现脑内钙化灶。淋巴结活检多显示网状细胞增生。

诊断 比较困难。发现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脑内钙化等应考虑本病。确诊本病须依靠病原学和免疫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液、骨髓、淋巴结、脑脊液沉淀的涂片染色后镜检,但阳性机会不大。因此常将上述材料接种小白鼠分离病原体。接种后应盲目传代2~3次,以增加阳性机会,还应检查接种后小鼠的血清抗体,以发现隐性感染。

免疫学检查: 弓形虫素皮肤试验有严格特异性。人感染后出现阳性皮试反应较晚,但可持续很久,因此适于诊断慢性和既往感染。血清学试验已被广泛用于辅助诊断,常用的有:①染色试验:灵敏而且特异,抗体出现较早并可持续多年,但须用活虫进行操作。②补体结合试验:出现阳性较迟,阴转较快,适用于诊断急性和近期感染。③间接血凝试验:与染色试验的符合率很高,但有时结果不够稳定。④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灵敏性和特异性与染色试验基本一致,但有抗核抗体病人可出现假阳性。此外,IgM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可用于诊断先天性和早期感染。其它血清学检查方法有直接凝集试验,胶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抗体出现高效价或效价上升时,多提示有急性获得性感染。婴儿血清抗体效价出生后4~6个月下降约50%者多提示抗体来自母体,而效价不变、增高或查见IgM抗体时,则提示婴儿自身有本病感染。眼弓形虫病病人的血清抗体效价往往很低。有免疫抑制的病人,抗体产生将受到抑制。

治疗 磺胺药物合并乙胺嘧啶为目前治疗本病最常用方法。两药协同可抑制弓形虫滋养体的繁殖,但对包囊无作用。常用剂量为乙胺嘧啶第1天成人50mg,儿童1.0mg/kg,分2次服,第2天起减半;同时服用磺胺嘧啶成人每天4g,儿童每天100mg/kg,分4次服,疗程共1个月。乙胺嘧啶可引起骨髓抑制、溶血和神经症状等反应。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并给予甲酰四氢叶酸钙以减少副作用,必要时可停药,恢复后再用。螺旋霉素治疗本病也有效,毒性小,在胎盘等组织中浓度较高而对胎儿无影响,因此适用于妊娠期的治疗。用法为成人每天2~4g,分2~4次口服,儿童每天50~100mg/kg,分4次服,疗程3~4周。此药可单用,也可与乙胺嘧啶或磺胺嘧啶合用。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预后较严重,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治疗。获得性感染凡有症状者都需要治疗。实验室感染和孕妇证明有活动性感染者也应治疗。妊娠期前3个月感染者应考虑做人工流产。眼弓形虫病须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对有免疫抑制病人,应给予较长期治疗。

预防 ①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畜牧兽医人员对本病的认识,进行调查研究。②做好环境卫生,尤其是水、粪管理。要注意防止猫粪污染水源、食物和饲料。③做好个人和饮食卫生,不吃生或未煮熟的肉,不玩猫、犬,饭前便后洗手。④有条件时应对孕妇进行弓形虫血清学检查,如发现有感染者应进行治疗,以防止或控制胎儿感染。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313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