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急性病人常先患喉部或其他部位的白喉,而慢性病人往往只有皮肤症状。白喉杆菌侵入皮肤引起溃疡,其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假膜。本病在我国罕见。
白喉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杆菌,呈鼓槌形。主要传染源为白喉病人及带菌者。前者以鼻白喉带菌率最高,但症状较轻,易被忽视,而具有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后者以隐性感染者及健康带菌者最为重要。自白喉患者及带菌者唾沫、鼻涕溅出的白喉杆菌,主要通过飞沫污染的手或食物带入鼻或口而引起发病。但皮肤白喉,常由破伤的皮肤处侵入而感染。对白喉杆菌易感性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体内抗毒素的含量。出生时由于母体的被动免疫,对本菌有一定的抵抗力,但以后抗原逐渐消失,至一岁左右已无免疫力,故幼儿发病率相对高。
典型的早期症状是一个表浅溃疡,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而隆起,表面紧附着一层较硬的灰白色或灰褐色假膜。把假膜撕去,能引起溃疡表面出血。以后溃疡变深,边缘可隆凸而卷起。邻近淋巴结肿大。皮损好发于脐、耳后、腹股沟、指、趾等处,可数个散发。在热带,常见于先前有皮肤损害的部位。病程约6~12周,有的可持续数月。愈后有疤痕形成。有些皮损,可类似脓疱疮或臁疮,有时可见水痘样水疱或紫癜性损害。儿童可发生湿疹样白喉。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偶见于成人。除婴儿可有严重症状外,一般不引起全身反应。如果病人鼻、咽、喉部亦患白喉,其相应部位可有粘着性出血性结痂。
由皮损取标本涂片,用美蓝染色,可发现白喉杆菌。它能在Loffler培养基上生长。病理改变示溃疡边缘的表皮棘细胞层肥厚,真皮有急性浸润,溃疡面上有一层坏死的细胞,纤维蛋白,许多中性粒细胞及白喉杆菌。
持久而伴有特征性、粘着性假膜的溃疡,应怀疑本病的可能,特别是结合流行季节,有接触史者。但必须经细菌检查证实,才能确定诊断。
治疗宜早期应用白喉抗毒素,足量一次注射(一般2~6万u)能使损害迅速愈合。同时立即给予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每天40~80万u,也可用红霉素,每天1.2g。预防措施为: 及时处理鼻、咽、喉白喉及带菌者; 对接触者应进行7天医学观察。如系体弱儿童,给予青霉素一周,每天40万u,并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u,可迅速得到保护。在流行季节,对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应普遍进行白喉预防注射。
![]() |